第163章 战后治理
这场战斗,清军取得了重大胜利,成功击退了英印军队的支援。然而,福康安知道,藏民内部的反叛势力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他决定立即对反叛势力展开清剿。
在清军清剿反叛势力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这些反叛势力熟悉当地地形,他们利用山区的复杂地形与清军周旋,给清军的行动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且,一些反叛势力还得到了当地一些不明真相的牧民的支持,他们为反叛势力提供食物和消息,使得清军的清剿行动进展缓慢。
福康安意识到,单纯的军事行动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消除反叛势力存在的土壤。于是,他一方面继续加强军事清剿;另一方面,派遣使者深入藏民部落,宣传清朝的政策,揭露反叛势力与英吉利勾结的真相。
随着清军的宣传和清剿行动,越来越多的藏民开始认识到反叛势力的错误。他们纷纷站出来,支持清军的行动,开始为清军提供消息,协助清军清剿反叛势力。
在藏民们的支持下,清军的清剿行动取得了重大进展。反叛势力的据点一个个被攻破,反叛分子纷纷被抓获。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藏民内部的反叛势力终于被彻底平定。
自战事开启以来,原本嚣张跋扈的廓尔喀军队,在清军如雷霆般的攻势下,已如惊弓之鸟,接连遭遇失利。那廓尔喀王原本不可一世的面容,此刻也被恐慌所笼罩。
在阳布城的王宫,廓尔喀王来回踱步,心中十分焦虑。身边的谋臣们也都噤若寒蝉,不知该如何是好。终于,廓尔喀王停下脚步,长叹一声,缓缓吐出几个字:“看来,得想办法议和了。”
而另一边,清军主帅福康安正稳坐中军大帐。对于廓尔喀军队的困境,他自然了如指掌。在得知廓尔喀王有议和的想法后,福康安嘴角微微上扬,心中已有了盘算。他深知,这是一个关键时刻,既不能让敌人觉得有机可乘,又要探寻对方议和的诚意。
于是,他一边下令军队继续稳步进兵,保持强大的军事压力;一边秘密选派了几名精明能干的心腹,乔装打扮后潜入廓尔喀营地,试探对方的议和态度。
这议和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至京城。一时间,朝堂之上炸开了锅。
被乾隆多次申饬过的和珅,慢慢地站在朝堂中央,懦懦地率先开口说道:“陛下,如今廓尔喀已现颓势,有求和之意。我大清兵力虽强,但边疆战事耗费巨大,若能就此议和,也算是见好就收,既可彰显我大清的仁慈,又能节省军费开支,实乃两全之策啊。”
而刘墉,听闻和珅之言,迈着沉稳的步伐出班奏道:“陛下,和珅大人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此事绝不能如此草率。廓尔喀无端侵犯我藏边,烧杀抢掠,犯下累累罪行。若只是简单议和,难保他们日后不会再次进犯。我等必须确保廓尔喀彻底臣服,让他们为之前的侵略行为做出赔偿,如此方能保藏边长久安宁,维护我大清国威!”
朝堂上的大臣们,顿时分成了两派。支持和珅的,多是一些善于权衡利弊、看重眼前利益之人,他们纷纷附和,大谈议和的好处;而赞同刘墉的,则是一些心系国家长远利益、坚守原则的忠臣,他们慷慨陈词,强调必须让廓尔喀付出应有的代价。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朝堂上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乾隆帝坐在龙椅之上,面色凝重,仔细聆听着双方的言论,心中也在权衡着利弊。
乾隆五十七年五月,在这夏风渐起的时节,局势终于有了新的进展。
廓尔喀管事头人噶箕第乌达特塔巴,带着几分忐忑,几分无奈,缓缓踏入清军大营。他身着异族服饰,神色恭敬又带着一丝畏惧。
见到福康安后,赶忙跪地行礼,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道:“福大帅,我乃廓尔喀管事头人噶箕第乌达特塔巴,此次前来,是奉我王与王叔之命,请求归诚。我王深知冒犯大清乃不智之举,愿代廓王、王叔进京朝觐,以表诚心。”
福康安端坐在帅位上,目光如鹰般审视着眼前之人,缓缓开口道:“尔等既知过错,想要求和归降,本帅可以准允。但我大清威严不可侵犯,廓尔喀必须承认所犯错误,将之前掠夺的财物尽数归还。而且,从此之后,必须向我大清称臣,年年纳贡,岁岁来朝,不得有丝毫懈怠!”
噶箕第乌达特塔巴连忙点头称是,说道:“大帅所言极是,我王定当遵守。”
于是,双方在营帐之中,签订了和约。和约之上,白纸黑字,清晰地记录着双方的约定。福康安看着眼前的和约,心中感慨万千。这一纸和约,不仅是一场战事的终结,更是边疆安宁的保障。
随着和约的签订,清军开始有序撤回。福康安深知边界之事至关重要,为防止日后再生事端,特意选派了经验丰富的穆克登阿前往勘察西藏、廓尔喀边界。穆克登阿领命后,即刻带着一队精锐士兵,翻山越岭,仔细丈量,绘制地图,为明确边界打下坚实基础。
而在京城之中,刘墉始终心系着和约的落实情况。他深知,廓尔喀生性狡黠,难保不会反悔。于是,他每日都会向乾隆帝奏报关于和约执行的最新消息。
朝堂之上,刘墉再次进言:“陛下,虽已与廓尔喀签订和约,但我等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加强藏边的防御,密切关注廓尔喀的一举一动,督促他们履行和约中的各项条款。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边疆长治久安。”
乾隆帝微微点头,说道:“刘爱卿所言甚是,此事就交由你与军机处共同督办,切不可有丝毫疏忽。”刘墉领命,心中暗暗想到:定要让这和约真正发挥作用,保藏边百姓平安,护大清江山稳固。
最终,于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廓尔喀王国向大清朝廷请降,边境重归安宁。战后,乾隆深知西藏局势复杂,若不加强管理,恐再生祸乱。于是,他召集朝中大臣,日夜商议对策。众臣纷纷建言献策,最终拟定了《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这日,钦差大臣兼驻藏大臣和琳、成德带着圣旨与章程,千里迢迢来到拉萨。拉萨城中,僧俗民众齐聚,翘首以盼。和琳身着朝服,神情庄重,高声宣读圣旨,宣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正式施行。
驻藏大臣衙门内,新任驻藏大臣和琳、成德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促膝长谈。和琳语重心长地说:“如今有了这章程,往后咱们共同管理西藏,凡事都按规矩办,西藏定会繁荣安定。”达赖喇嘛微微点头,双手合十道:“全赖朝廷关怀,我等定当全力支持,守护好这片土地。”班禅额尔德尼也在一旁表示赞同。
此后,西藏各地严格依照《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行事。在官员任免上,驻藏大臣严格把关,选出贤能之士治理地方;在宗教事务方面,金瓶掣签制度公正透明,确保转世灵童的认定合法合规;在边境防御上,增设关卡,加强巡逻,外敌不敢再轻易来犯。
西藏在驻藏大臣、达赖、班禅的共同管理下,逐渐恢复生机,百姓安居乐业,中央对西藏的控制也坚如磐石。
福康安在西藏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加强了清朝对西藏的统治。他整顿了西藏的军事防御,加强了边境的巡逻,防止外部势力的再次入侵。同时,在他与和琳、成德的共同努力下,还促进了藏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使得西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廓尔喀使者无奈接受大清提出的苛刻但合理的条件,双方签订和约,这场因廓尔喀入侵引发的西藏战事终于落下帷幕。
接下来,便是一系列至关重要的战后善后工作。福康安在前线迅速着手巩固战果。他重新部署军队,加强对西藏边境各个战略要地的驻防,确保边境防线固若金汤。对战争中受损的军事设施,他立即安排工匠进行修缮与重建,还在险要之处增设了烽火台和了望哨,以便及时察觉边境的异常情况。
与此同时,刘墉在京城也没有丝毫懈怠。他首先对此次战争的物资消耗进行了详细统计,组织户部对前线剩余物资进行盘点与调配,将多余的物资妥善存储,以备后续不时之需。
对于战争期间因运输物资产生的各种账目,他安排专人仔细核对,确保每一笔开支都清晰透明。在整顿西藏吏治方面,刘墉与吏部商议后,选派了一批清正廉洁、能力出众的官员前往西藏任职。
出发前,刘墉亲自召见这些官员,向他们强调廉洁奉公的重要性,并详细说明西藏地区的特殊情况和治理要点。
到达西藏后,这些新官员对当地的行政机构进行了全面梳理,革除了一些旧有的腐败陋规,制定了严格的官员考核制度,使得西藏的官场风气焕然一新。
在加强边防建设上,刘墉提出了一系列长远规划。他组织工部官员和军事专家,对西藏边境的防御工事进行重新设计与建造,在一些关键山口和要道修筑坚固的城墙和堡垒。为提高边境防御的机动性,他还下令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多个兵站,储备粮草和武器,方便军队快速调动。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西藏问题,刘墉还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与融合。他建议朝廷在西藏地区兴办学校,推广儒家文化和汉语教育,促进藏汉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团结。同时,鼓励内地的商人到西藏开展贸易活动,促进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福康安在西藏积极配合刘墉的各项举措,确保每一项善后工作都能落到实处。他还亲自深入到西藏各地,安抚当地百姓,了解他们在战争后的生活状况,及时解决百姓们面临的困难。
经过福康安、刘墉以及众多官员的共同努力,西藏边境再次恢复了平静,百姓们重新过上了安宁的生活。
刘墉在这场战事善后工作中,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担当,为保卫大清边疆、维护国家尊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功绩也被后世铭记。
在这场战争中,福康安、海兰察所率领的清军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智慧。他们面对外部侵略势力和内部反叛势力的双重威胁,毫不退缩,英勇奋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扞卫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尊严,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不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