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激战英印
在京城,就在乾隆犹豫不决之时,前线传来了一个消息:福康安找到了廓尔喀军队的一处薄弱环节,准备发动一次大规模的进攻。如果这次进攻能够成功,将有可能扭转战局。乾隆帝得知这个消息,他决定采纳刘墉的建议,并下令调集更多的资源和兵力,送往前线。
得到了朝廷的支持,福康安信心大增。他精心部署,指挥清军对廓尔喀军队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这一日,清军浩浩荡荡行至横河北岸。眼前的景象却让众人心里一沉,只见横河宽阔,水流湍急,而唯一的桥梁已被廓尔喀军队拆毁,断木残桩在河中沉浮。南岸高地上,敌军修筑的木城高耸,关卡林立,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在向清军示威。
福康安骑在高头大马上,剑眉紧锁,目光如炬地观察着对岸的敌情。稍作思忖后,他果断下令架桥进攻。一时间,清军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抬着木料冲向河边。
然而,对岸的廓尔喀军队怎会轻易让清军得逞,他们万箭齐发,箭矢如雨点般飞向清军。清军士兵纷纷举盾抵挡,却仍有不少人中箭倒地,鲜血染红了岸边的土地。好不容易搭建起的简易桥梁,也在敌军的炮火攻击下摇摇欲坠,多次进攻均以失败告终。
“哼,这群贼子,倒是有些手段!”福康安冷哼一声,心中却并未气馁。他在营帐中来回踱步,苦思破敌之策。突然,他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传令,分兵多路,迂回包抄!”
夜色如墨,清军兵分几路,趁着夜色悄悄行动。一路人马在正面佯装继续架桥,吸引敌军注意力;另一路则沿着河岸向上游潜行,寻找浅滩渡河;还有一路绕到敌军后方,准备来个三面夹击。
上游的清军顺利找到浅滩,蹚过冰冷刺骨的河水,迅速向敌军侧翼发起攻击。后方的清军也如神兵天降,对木城发起猛攻。
“杀!”清军士兵们士气高昂,奋勇杀敌。一时间,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福康安身先士卒,挥舞着长刀,冲入敌阵,所到之处,敌军纷纷倒下。
在清军的猛烈攻击下,廓尔喀军队渐渐抵挡不住,开始节节败退。清军一鼓作气,攻下克堆寨、协布鲁石卡等据点,成功攻破横河防线。
然而,这场胜利来之不易,清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场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清军士兵的尸体,鲜血将横河水都染得泛红。
战报快马加鞭传回京城,乾隆帝看完战报,不禁眉头紧皱。他既为福康安卓越的指挥能力而赞赏,又对士兵们的伤亡感到心疼。“福康安不负朕望,然将士们死伤众多,实乃朕之痛也。”乾隆帝喃喃自语,随即下令厚葬阵亡将士,抚恤其家属。
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清军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边疆又取得了一个胜利,而朝廷还是争论不休。乾隆皇帝坐在龙椅之上,听着刘墉与和珅两方截然不同的言论,内心陷入了深深的纠结。
刘墉言辞恳切,力陈福康安此时乘胜追击的重要性:“陛下,福康安率军已取得阶段性胜利,此时若乘势追击,必能彻底平定廓尔喀之乱,保我大清边疆长久安宁。况且将士们士气正盛,一旦此时召回,不仅前功尽弃,更会让我大清颜面扫地,边疆局势恐再陷危机。”
和珅则伏地痛哭,声泪俱下地说道:“陛下啊,劳师远征,粮草辎重消耗巨大,且喜马拉雅山一带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福康安深入敌境,万一遭遇埋伏,那可是全军覆没的大祸啊。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为了众多将士的性命,还请陛下三思,召回福康安将军吧。”
朝堂之上,大臣们分成两派,争吵不休。支持刘墉的大臣们认为此时正是扬我大清国威的好时机,绝不能半途而废;而站在和珅一边的大臣们则以各种理由强调远征的风险,主张尽快收兵。
乾隆皇帝眉头紧锁,他深知两方所言都有道理。一方面,他渴望边疆永固,让大清的威名远扬;另一方面,他也担心福康安的军队遭遇不测,损失惨重。
此时,一直沉默不语的王杰站了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可先派快马给福康安将军传信,让他在进攻的同时,务必小心谨慎,探查敌军虚实。同时,朝廷可再拨发一批粮草辎重,以作后援。如此,既能让将军继续进军,又可保万无一失。”乾隆皇帝听了,微微点头,觉得王杰之言颇为稳妥。
然而,和珅却不甘心就此作罢,他心中另有算计。若福康安继续进军并取得最终胜利,那刘墉一派在朝中的威望必将大增,自己的地位恐怕会受到严重威胁。于是,他暗中指使一些与自己勾结的言官,在朝堂之外散布福康安拥兵自重、意图在边疆割据称王的谣言。一时间,京城内外人心惶惶,各种谣言四起,给乾隆皇帝造成了极大的舆论压力。
在遥远的藏边,福康安并不知道朝堂之上围绕着他的去留已吵得不可开交。他正带领着清军在喜马拉雅山的崇山峻岭中艰难前行。廓尔喀军队凭借着熟悉的地形,不断地对清军进行骚扰和阻击。他们在狭窄的山谷中设下埋伏,利用滚木礌石攻击清军。清军伤亡逐渐增加,行军速度也变得极为缓慢。
福康安望着连绵起伏的山脉,心中明白此次进攻的艰难程度远超想象。但他抱着必死的决心,一定要为大清彻底解决廓尔喀的威胁。他召集将领们,鼓舞士气道:“各位兄弟,我们已经深入敌境,虽困难重重,但此时绝不能退缩。我们身后是大清的万千百姓,我们肩负着保卫边疆的重任。大家齐心协力,定能战胜敌军!”
为了应对廓尔喀军队的游击战术,福康安改变了行军策略。他不再一味地强行推进,而是派出多路侦察兵,仔细探查敌军的动向和埋伏地点。同时,他命令士兵们在行军途中修筑工事,步步为营。每当遭遇敌军袭击,清军便迅速进入工事,以强弓硬弩回击。
一天,清军在一处山谷中遭遇了廓尔喀军队的大规模伏击。山谷两侧的山坡上突然涌出无数敌军,他们呐喊着向清军冲来。福康安沉着冷静,立刻指挥军队应战。他命令火炮手向敌军密集处开炮,一时间,山谷中炮声轰鸣,硝烟弥漫。清军的骑兵则趁着敌军混乱之际,从两侧杀出,与敌军展开近身肉搏。
经过一番激烈的拼杀,清军终于击退了廓尔喀军队。但这场战斗也让清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许多士兵受伤,粮草辎重也有所损失。福康安看着受伤的士兵们,心中满是悲痛和愧疚。但他知道,自己不能停下前进的脚步。
就在福康安为战事焦头烂额之时,朝廷的信使终于赶到。福康安得知了朝堂上的争论以及王杰提出的建议。他心中明白,自己此时的行动至关重要,稍有不慎,就可能让大清陷入不利的境地。于是,他回复信使,让其转告乾隆皇帝,自己定会小心行事,不辜负皇上的信任,在确保军队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扩大战果。
在京城,随着朱珪对和珅及其党羽的进一步调查,越来越多的真相浮出水面。朱珪发现,那些支持和珅主张召回福康安的官员中,许多人都曾接受过和珅的贿赂,或是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而且,那些流传在京城的关于福康安的谣言,也都是那些策划的。
朱珪将这些调查结果整理成详细的奏章,呈递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看后,对那些官员的所作所为更加愤怒。他意识到,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竟然不惜破坏边疆战事,扰乱朝堂视听。于是,乾隆皇帝决定对那些个官员进行进一步的惩处。
他下旨将那些人革职查办,没收家产,并流放边疆。对于和珅,虽然此前已让他回家自省,但此次事件后,乾隆皇帝对他的信任已大打折扣。他下令和珅不得再干涉边疆征战之事,并且削减了他的部分权力。
随着和珅势力的削弱,朝堂上支持福康安继续进军的声音逐渐占据了上风。乾隆皇帝也下定决心,全力支持福康安的军事行动。他不仅增派了大量的粮草辎重和援兵,还让刘墉帮助阿桂在朝堂上负责协调各方资源,确保福康安的军队没有后顾之忧。
福康安得到朝廷全力支持的消息,士气大振。他利用新到的援兵和物资,重新调整了作战部署。他派出一支精锐部队,绕到敌军后方,切断了廓尔喀军队的补给线。同时,他亲自率领主力部队,正面强攻敌军的防线。
廓尔喀军队在得知补给线被切断后,军心大乱。也就在廓尔克军队即将全面溃败时,此时英吉利控制下的印度殖民当局,派出了一支2000人的军队,妄图支援廓尔喀地区的势力以及藏民内部被蛊惑的反叛分子,搅乱西藏局势而达到牵制大清国对西藏的统治,从中谋取利益。
这支援军由经验丰富但又野心勃勃的英军少校威廉·哈珀率领。哈珀接到命令后,心中既兴奋又紧张,他深知此次任务充满挑战,但也可能成为他在英吉利军队中飞黄腾达的契机。他的军队装备着当时先进的燧发枪和火炮,浩浩荡荡地来到了廓尔喀境内的战场。
与此同时,藏民内部的反清势力在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煽动下,开始蠢蠢欲动。他们被英吉利人描绘的虚假自由和利益所迷惑,忘记了自己的根本,与外部势力勾结,企图颠覆清朝在西藏的统治。
这些反叛分子大多是一些对现状不满的部落首领和被蒙蔽的牧民,他们在英印军队到来之前,便开始秘密集结,囤积粮草,准备迎接所谓的“解放者”。
福康安在得知英印军队支援廓尔喀以及藏民内部出现反叛势力的消息后,眉头紧锁。他深知这将是一场比之前对抗廓尔喀更为复杂和艰难的战斗。
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之意,迅速召集海兰察等将领商议对策。“此次英印军队与内部反叛势力勾结,情况危急。但我大清将士从不畏惧任何敌人,我们必须迅速行动,各个击破。”福康安坚定地说道。
海兰察点头表示赞同:“大帅所言极是,英印军队虽有先进武器,但我们也有火枪火炮,且对地形熟悉,将士们又同仇敌忾,定能战胜他们。”商议完毕,福康安立即调兵遣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派遣一支精锐部队前往廓尔喀边境,密切监视英印军队的动向,同时派人命令藏区各地的清军加强戒备,防止反叛势力突然袭击。
威廉·哈珀率领的英印军队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抵达廓尔喀边境。他们刚扎下营寨,就被清军的侦察兵发现。福康安得知消息后,决定先下手为强,趁着英印军队长途疲惫,发起突袭。
夜色深沉,清军在一位熟悉地形的藏族向导带领下,悄然接近英印军队的营地。当距离营地只有数百米时,福康安大手一挥,顿时枪炮齐鸣、喊杀声震天,清军如潮水般冲向敌营。
这些英印军队不习惯夜间作战,他们到了晚上便都睡得跟死猪一样。当他们从睡梦中的喊杀声惊醒后,才匆忙拿起武器进行抵抗。
哈珀慌乱中组织防御,他一边指挥士兵开枪射击,一边命令炮兵准备开炮。清军面对敌人的火枪射击,毫不畏惧,他们利用地形掩护,迅速逼近敌人,双方展开了激烈的近身肉搏战。
在战斗中,福康安身先士卒,他挥舞着长刀,一连砍倒了数名印度士兵。他的勇猛激励着清军将士,大家越战越勇。海兰察则带领骑兵从侧翼冲击英印军队的防线,试图打乱他们的阵型。
然而,英印军队毕竟装备先进,他们在稳住阵脚后,凭借火枪和火炮的优势,逐渐占据了上风。清军的进攻受到了阻碍,伤亡开始增加。福康安见状,果断下令撤退,他知道不能硬拼,必须另寻战机。
回到营地,他意识到,英印军队的火枪和火炮威力巨大,如果正面交锋,清军很难占到便宜。于是,他决定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利用地形将敌人引入包围圈。福康安命令清军在英印军队前方的山谷中设下埋伏,同时派出一支小股部队前去挑衅,引敌人追击。
哈珀果然中计,他看到清军小股部队前来挑衅,以为清军大败已不堪一击,便率领大军追击。当英印军队进入山谷后,福康安一声令下,埋伏在两侧的清军纷纷杀出。英印军队顿时陷入了混乱,清军趁机发动猛攻,与英印军队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在激烈的战斗中,哈珀看到形势不妙,便带着一小部分亲信,试图从山谷的一侧逃跑。福康安见状,立即率领一队骑兵追赶。福康安追上了哈珀,两人面对面,哈珀举起手枪,对准福康安,福康安则毫不畏惧地直视着他。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海兰察突然策马冲了过去,一刀将哈珀手中的手枪打落。随后,两人展开了近身搏斗。海兰察凭借着精湛的武艺,很快占据了上风。他一刀砍向哈珀,哈珀躲避不及,被砍中肩膀,摔倒在地。海兰察走上前去,用刀指着哈珀:“你们这些狗东西,妄想在我大清的土地上胡作非为,今日便是你的死期!”说完,一刀结果了哈珀的性命。
解决了哈珀后,福康安返回战场。此时,英印军队已经被清军打得落花流水,大部分士兵投降,少数试图逃跑的也被清军追上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