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一丝微笑
第525章一丝微笑
汪知节再也坐不住了,站了出来大声道:“启禀太后、陛下,贾瑜所上之“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之奏折,实乃祸国殃民之举,此奏若行,实乃国之大患,民之巨祸也。
摊丁入亩之策,看似公平,实则大谬不然。
自古以来,赋税之制,皆以丁口为基,田亩为辅。
人头税者,古之定制,因丁口而征,以示公平。今欲变而为摊丁入亩,混淆税制之本源,必将致乱败焉。
盖人头税之征,以丁口为据,贫富同责,无所偏倚。若摊之于亩,则田多者未必丁众,丁众者未必田广,贫富不均,何以称平?
至于火耗归公之说,更是荒谬绝伦。火耗者,乃官吏征收赋税时加征之额外银两,用以弥补熔铸银两之损耗。此弊已久,然若将其公然归公,岂非纵容官吏贪墨之行?且此银若入国库,必为贪腐之徒所觊觎,中饱私囊,国家财赋何以充盈?
贾瑜身为朝臣,不思为国分忧,为民请命,反以此等谬论蛊惑圣听,实乃罪大恶极。臣请太后、皇上明察秋毫,勿为此等奸佞所惑。应将贾瑜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哈……”
听了汪知节的这番话,贾瑜差点被气乐了,忍不住讥笑道:“汪首辅打得一手好算盘,不愧是三朝元老啊。
据本王所知,汪首辅家中有良田不下十万亩,但却只有子嗣三人,按照人头税来征税的话每年只需缴纳白银三两即可。
可那些家里无田无地的佃户倘若也按子嗣三人来算的话,所缴纳的赋税和您堂堂一国首辅却是一样的。
对于您来说,三两银子还不够您吃顿饭的,可对于那些贫苦人家来说,这三两银子却是他们辛苦一年才能挣到的辛苦钱。
家有良田万顷者所缴赋税却跟贫无立锥之地的流民一模一样。
如此一算,公平何在?道义何在?”
贾瑜越说声音越大,一双眼睛也在怒视着汪知节和一众百官。
面对他的斥责,不少官员低下了头,不敢跟他对视,就连汪知节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毕竟这种实打实的数据,是任何花言巧语都难以抹煞的。
贾瑜又继续道:“我大夏开国之初,每年收上来的田赋至少在两千万担以上,可如今呢?耿大人,你能否站出来告诉本王,去年收了多少田赋啊?”
站在几名内阁成员身后的户部尚书耿本成一张老脸涨成了赤色,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耿大人,你是说不出来还是不敢说啊?”贾瑜嗤笑一声,伸出了右手后缓缓张开。
“四百万担……只有区区四百万担……敢问各位大人,剩下的一千六百万担粮食都去哪了?”
金銮殿上一片寂静,面对血淋淋的事实,所有人都无言以对。
“不说话了?都哑啦?”
贾瑜愤怒的声音在大殿上响起,“因为那些本应上缴朝廷的田赋全都被人私吞了!
大夏立国不到百年,田地还是那些田地,可那些田地的主人却从农户变成了那些土豪士绅,甚至是在座的各位同僚。
以前,大夏有八成的田地在百姓手上,现在八成的田地成了各位大人和那些士绅的手里。可大夏的赋税却是按照人头来收的,如此一来赋税又怎能不少?
本王敢问各位大人,如何用如此少的赋税养活咱们这些官老爷和上百万的朝廷大军?
难道各位都忘了,三年前陕西、山东两地的民乱吗?
倘若真到了全国各地百姓揭竿而起的地步,朝廷要什么去弹压?”
贾瑜振聋发愤的声音在金銮殿内回响,大殿内站立着无数官员,却没有一个人敢出声,只有坐在帘后的白皇后看着爱郎在大殿上挥斥方遒的英姿,一双凤目几乎要滴出水来。
女人都是慕强的生物,这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
自从昌平帝驾崩后,白皇后虽然从皇后升格为太后,但地位却是骤降,说白了她就是一位寡妇。
倘若百官不给面子,她什么事都做不了,这点她感受得最为明显。
但就是前面那个男人,他回来了,带着十万大军回来了,不但滋润了自己几近干枯的心,更是替自己撑起了一把遮挡风雨的雨伞。
这种有人可以依靠的滋味真好,只是自己……
想到这里,她轻轻的抚摸着自己的小腹,心中满是柔情,倘若能替这个冤家再诞下一个子女,即便日后自己年老色衰,也不用担心他会忘了自己。
就在白皇后心中千回百转时,就看到贾瑜转身朝明辉帝跪了下来,清朗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臣贾瑜恳请陛下恩准,废除人头税,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以安天下民心!”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一看!
“请陛下恩准!”
伴随着贾瑜的下跪,紧随其后的还有史鼎等数十名官员,毕竟这些年贾瑜也不是白呆的,也收拢了一些官员,但其中大都是武勋,只有少部分的文官。
“陛下,太后,摊丁入亩实乃祸国殃民之策,万万不可施行啊!”汪知节等一众文官文官跪了下来,一时间形成了相互对峙的场面。
当然了,没有跪下的还有不少人,诸如王子腾、穆蒔拜、安再师等一众勋贵,这些人的脸色都比较复杂。
毕竟作为既得利益阶层,摊丁入亩的政策损害的是他们的利益,他们不跟着汪知节反对就已经很够意思了。
此时,所有人的目光都注视在了白皇后的身上,至于那个只有五六岁的小皇帝压根就没有人在意。
沉吟了半晌后,只听到白皇后娇柔且清脆的目光响起:“摊丁入亩政策虽好,但实施起来到底如何尚不明确。
哀家以为,不如先在北直隶一带施行,为期两年,两年过后看效果再行决定是否推行全国也不迟。”
“这……”
听到太后这番既不支持也不反对,几乎像是和稀泥的举动,汪知节等一众文官们自然是失望的,但面对贾瑜这般咄咄逼人的举动,能有这样的结果也不是不能接受。
只是没有人发现,那位被珠帘挡住的人俏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