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和平协议后的加沙时局
这些年轻人经过狂热崇拜训练并配备武装,被派往献身其主的狂人队里服役,不惜牺牲个人性命而执行暗杀行动。
激动人心的华盛顿时刻很快变得朦朦胧胧。
以巴关系经历一阵乐观之后重又陷入困难时期。
这一和平计划仅是框架协议,要真正建立人们多么渴望的和平,现在必须研究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目前,两方幻想破灭。
对立双方都认为受到愚弄。
和平协议签署了,却未制定所有文件,列出所有条件,这在历史上尚属首次。
行动要快:创造和平动力是基本因素,但仓促行事有风险。
别看麦秆轻得微不足道,竟然也会使阿拉法特、拉宾、佩雷斯三人驾驶的平稳机车脱轨。
一年期间,巴以双方都玩跳蚤咬人的小游戏。
每次,都须让步或得利。
内政考虑加上持久的讨价还价,拉宾和阿拉法特面临着那种置他们试图构筑的一切于危险境地的无结果的斗争。
鉴于他们无力为新的现实提供摸得着的迹象,这种对抗使凶猛而刻毒的反对派得到加强。
这些争吵徒劳无益。
自华盛顿握手以来,拉宾和阿拉法特的命运攸关,一个倒台,只能导致对方同样的遭遇。
面对政治决斗,言辞决斗,局势正在积极变化。
以军很快撤出加沙领土与吉里科飞地。
巴勒斯坦解放军平稳接管。
其任务巨大,因为加沙是一个区域,一个无行政结构、社会和经济上舍弃的地带。
没有道路管理,没有下水道,街道坑坑洼洼,建筑杂乱无章。
大起义以来,以色列停止维修工程,使久已穷困的状况更为加重。
在八个悲惨的难民营,拥挤着八十万居民的三分之一。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正是在这个有利的地方发表鼓动和复仇的演讲,招募信徒。
他们重点看中那些无所事事的青年人,使之高唱真主,以为可以找到消除贫困的治标办法。
这些年轻人经过狂热崇拜训练并配备武装,被派往献身其主的狂人队里服役,不惜牺牲个人性命而执行暗杀行动。
这些献身真主的穆斯林狂徒,在以色列也有回敬者。
1967年以来,成千上万的犹太移民迁入被占领土,居住在堡垒式村庄里。
他们也正在找上帝,毫不犹豫地煽动希伯伦屠杀等事件,致使在族长墓前哀悼的五十来个穆斯林信徒丧生。
报复行动是爆炸迪赞戈夫广场公共汽车。
在加沙,哈马斯分子和法塔赫成员不再怕武力对峙。
面临这种局面,以色列和倡议协议的国家都深为不安。
自治已上路,但阿拉法特不在加沙和吉里科。
数月过去了,阿拉法特镇定自若,还在突尼斯。
难道他最后决定不去加沙和吉里科吗?这一阶段的失败非同凡响,可能正合原教旨主义者的主张,他们不再后退,作威作福。
如今,这种挑战,依然是阿拉法特被迫提出的加沙时局的基本条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