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和平进程启动
这些年轻人经过狂热崇拜训练并配备武装,被派往献身其主的狂人队里服役,不惜牺牲个人性命而执行暗杀行动。
我们推迟离开突尼斯城,但离开不可避免。
在侨居突尼斯十二年、出走巴勒斯坦流亡他乡四十六年之后,正好是以色列建国年份,1994年7月1日,阿拉法特动身,重新踏上巴勒斯坦自由的土地。
几天以后,我便跟随他回归故里。
华盛顿之后,乌托邦应当让位于现实。
梦未做完,起床很难。
然而,加沙和吉里科的巴勒斯坦人和海外侨胞,企盼着希望得到具体落实。
在勇士的和平及勇敢者会晤的后面,拥来成群结队的难民和风尘仆仆、悲惨不堪难民营的被遗弃者;他们希望看到自己的痛苦和失望尽快结束。
但他们不懂得,电视直播大家拥抱的签字仪式不会马上就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
亚西尔·阿拉法特意识到这一鸿沟,在现实与动词的魔术之间。
他对我说:“对于我们,真正的责任即将开始。
在这点上,我们需要更多的勇气,因为我知道,建设比斗争更艰巨。
但是,在历史上,巴勒斯坦国旗首次在巴勒斯坦土地上高高飘扬”
和平工程已慢慢起动,但却实在太慢。
难以解释的缓慢,可能会动摇华盛顿协议的成果,带来更糟的失望情绪。
我们在突尼斯就觉察到了这一点。
依我之见,和平进程要成功,取决于两个因素:和平者的意志,尽快平息无结果的反对。
和平缔造者的信心时而痛苦地表现出来,但困难每次都被克服。
然而,他们本可像先知那样走在前面,却竟然如会计算账一样向前挪进。
谁的过错?以色列变化不定,巴勒斯坦缺乏预见,国际社会漫不经心,经济援助只是吝啬地到来?很明显,和平的动力中断,大门朝过激主义敞开。
以色列人手中掌握所有牌,本该他们大显身手,可惜他们没有勇气。
对于阿拉法特来说,他不可能去自尽,不可能放弃主权的基本条件,如组织自由选举,从各大城市撤走以色列军队,撤除犹太移民点等。
我们推迟离开突尼斯城,但离开不可避免。
在侨居突尼斯十二年、出走巴勒斯坦流亡他乡四十六年之后,正好是以色列建国年份,1994年7月1日,阿拉法特动身,重新踏上巴勒斯坦自由的土地。
几天以后,我便跟随他回归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