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妇人之仁”(2)
翻翻史书,有个有趣的现象,所谓英明君主(尤其是开国之君)的嗣子多数比较懦弱。
除了遗传和环境的因素,马上得天下的君主,为了表示自己不是马上治天下,往往请饱学宿儒来给嗣子当老师。
教着教着,就被“教坏了”
,真个“恭敬慈爱”
起来了。
在英明君主自己,他很清楚天下究竟是怎么来的。
“仁”
这个东西,是用来让最大多数观众看的,要是独独自己信起来,就糟了。
眼见儿子居然被教傻了,怎能不一肚子气。
嬴政看不惯扶苏,刘邦受不了刘盈,刘彻讨厌戾太子,原因就在此。
元帝刘示做太子时,有一次谈话中,说父亲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宣帝变了脸色,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
他狠狠骂了一顿儒生,哀叹道:“乱我家者,太子也”
—这话,说得再明白不过。
这可不是儒学的错,是儒生的错。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本就是一个都不能少。
然而,话又说回来,在缺乏有效约束机制的情况下,社会的安定有赖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推行“仁政”
,不管其动机如何,对被统治者都是一种让步,相对而言百姓得到的好处多一些。
即使刘邦是个流氓,项羽是个贵族,落到刘邦的手里,比落到项羽的手里要好。
太史公深明此理,所以人格上,他隐隐推崇项羽;可是治天下,他以为还是刘邦强点。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