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妇人之仁”(1)
早先读《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拜将后对刘邦说,项羽是“匹夫之勇”
,“妇人之仁”
,其强易弱。
“匹夫之勇”
容易理解,什么是“妇人之仁”
,却不大明白。
韩信的话是这样的:“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那时候还小,十分困惑,“仁”
有什么不好?为什么“妇人”
的“仁”
不对?一个会因为别人的痛苦掉眼泪的人,怎么可能是屠夫?一个仁爱的人,怎么会失去天下心?最后只好归结为:“慈爱”
是假的,项羽根本是个残暴的人。
后来慢慢明白了,不见得项羽流泪是虚情假意。
人性是奇特的。
一个为小狗小猫的死伤心的人,却可能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头。
中国文化始终缺乏一种对生命本体普遍的敬畏之心,更容易以亲疏好恶来决定生命的价值。
项羽出身贵族,“恭敬慈爱,言语呕呕”
是自幼教养形成的,“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和“所过无不残灭”
并不矛盾。
秦将章邯求降,“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
,项羽就很有风度地饶了对手,还立他为雍王。
但是一听说降卒可能谋反,他也毫不犹豫听从部下建议,“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按照逻辑,斩草除根,二十万人都坑了,把章邯他们三个光杆一并杀掉多干脆。
可项羽又不,他还是好好待他们,带他们入关。
他大约觉得章邯是同类,而秦卒的命,根本不算命的。
项羽是贵族,是君子,所以可以欺之以方,你跟他摆规则,讲风度,他就晕了。
鸿门宴上,项羽放过刘邦,并不难理解,对他来说酒席上杀人是很丢脸的一件事情。
刘邦却是个泼皮无赖,他要的是天下,不是脸。
项羽抓住了刘邦的老子,威胁“今不急下,吾烹太公”
,刘邦说:“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刘邦可谓摸透了项羽的贵族脾气,可是项羽却不懂刘邦的流氓思维,他又被绕晕了,到底没有杀太公。
非但如此,一旦约定鸿沟为界,“即归汉王父母妻子”
,以为大家从此相安无事了。
刘邦呢,老婆一回来,立即毁约攻打楚军。
这又是项羽“妇人之仁”
典型发作导致的失算。
项伯这吃里爬外的家伙,虽然别有用心,话说得却不错:“为天下者不顾家”
拿家人性命威胁刘邦,毫无效果。
他逃命时为了车跑快点,还能几次亲手把子女推下车去呢。
但是刘邦进了长安,却懂得“约法三章”
,安抚百姓;得了天下,也懂得“与民休息。
这绝不是他爱百姓胜过爱子女,而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
再来看看《孙子吴起列传》中间的一段,就更明白了: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襄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
母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是以哭之”
吴起可不是“仁”
者,娘死了可以不回家,为领兵可以杀了妻子。
他为将士吮疽,和项羽的“涕泣”
看似相同,都是关怀部属。
其实,项羽的哭,那是白哭了,他舍不得论功行赏,引发的怨恨,哪里是这小恩小惠能平息的?士卒之母,以血泪中成长的智慧,看明白了,吴起这疽可不是白吮的,是要拿性命来回报的。
儒家思想的精髓,在“礼”
与“仁。
“礼”
是制度构架,而“仁”
是精神内核。
对当政者来说,“仁”
,绝不仅仅是“仁爱”
之情,更是“仁政”
之术。
“仁”
是用来收买人心的,不能收买人心的“仁”
就一钱不值。
如果会错了意,糊里糊涂讲起“仁爱”
来,就糟了。
项羽的错误不在于“仁”
,而在于没有把这种“仁”
转化为政治上的优势,所以叫作“妇人之仁。
最后,只落得乌江边喊“天亡我”
,恨恨自刎。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