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正式招标
七天之前,分布于全国各地的军区司令员们纷纷踏上归程,返回各自所属的军事驻地。
此时此刻,整个大明王朝除了驻守在莫斯科王国边境附近的那两个军之外,已经暂时没有其他大规模用兵作战的需求了。
于是乎,全军上下顺势进入到了紧张而又热烈的大练兵阶段。
然而,当前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各支部队经历了重新改编、大量新兵入伍以及各级军官职务的频繁调动等一系列变动,导致整个军队系统在协同配合方面尚需经过相当长一段时期的不断磨合与调整,才能够真正实现很高的战斗力。
除此之外,换装事宜同样成为了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要知道,明军规模庞大,足足有280万之众!
按照每人配备一套冬季服装和一套夏季服装来计算,总共竟然需要将近600万套!
如此巨额数量的军服订单无疑意味着一笔极其庞大的财政支出。更为关键的是,即便朝廷自家拥有众多工坊,但以其现有的生产能力而言,根本无法按时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
正因如此,朱标萌生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何不将这个军服制作项目外包给民间的商人们呢?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借助社会力量迅速满足军服供应的需求,同时或许还能节省不少开支。
然而,当他在朝堂之上提出这一建议时,却遭到了来自百官们的强烈反对。其中,礼部的官员们更是首当其冲地跳了出来,表示坚决反对。
这些人平日里虽然没什么真才实学,可偏偏总喜欢摆出一副“文臣死谏”的清高姿态,妄图借此彰显自己所谓的清正廉洁和刚正不阿。
“太子殿下,此事断断不可行啊!朝廷怎能如此不顾及自身颜面,竟要屈尊降贵地前往下方与那些商人打交道呢?商人皆是些唯利是图、见钱眼开之人呐!”这位大臣言辞恳切,满脸焦急之色。
“臣等附议~~~”一时间朝堂之上附和之声此起彼伏。
果不其然,朱标的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他心中暗自思忖着:这家伙话里话外的意思,岂不是暗指只要自己允许民间参与制作军服,朝廷的尊严和面子便荡然无存了吗?
想到此处,朱标不禁怒从心头起,他目光凌厉地看向那位礼部侍郎,冷哼一声道:“呵呵呵,铁爱卿,你这顶大帽子扣得可真是够狠的呀,孤可承受不起!!!”
紧接着,朱标向前迈了一步,逼近礼部侍郎,继续质问道:“那么依你之见,这整整六百万套军服究竟该如何解决才好?”
面对朱标的质问,礼部侍郎顿时慌了神,只见他支支吾吾地紧握着手中的牙牌,头低得几乎快要贴到地面上了,半晌之后才好不容易憋出一句话来。
“太子殿下,此次所需军服数量实在太过庞大,况且微臣认为,换装一事不仅耗费人力物力,更是一件劳民伤财之举啊。想当年,我大明军队在尚未配备新式军服之时,照样能够横扫千军、所向披靡啊!”
朱标微微抬起眼眸,目光扫过朝堂之上的众人,心中暗自思忖着。这天寒地冻的时节,居然有人如此头铁,真是令人意想不到啊!他清了清嗓子,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朕想听听你们的看法。是否皆如某些人所想,觉得不就是几件身上穿着的衣物罢了,何必为此大动干戈呢?”
一时间,朝堂上文官们面面相觑,皆是沉默不语。然而,就在这片寂静之中,却有一个身影显得格外突出——此人正是方孝孺。如今的他,虽还不能算作完整意义上的内阁成员,但因深受太祖朱元璋的器重与信任,已被特许能在乾清宫自由行走。此刻,方孝孺正欲张口发言,可突然感觉到一道锐利的目光投射而来。他转头看去,只见自己的老师宋濂正用眼神示意他保持缄默。
方孝孺心领神会,虽然心中仍有些许不甘,但还是顺从地闭上了嘴巴。而这一幕,自然没能逃过朱标的眼睛。他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心中对方孝孺的性格倒是颇为赞赏。毕竟,在这满朝文武皆噤若寒蝉之时,唯有方孝孺敢于挺身而出,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份勇气实属难得。但同时,朱标也深知宋濂此举必有深意,故而并未当场点破。
老师定然是瞧出了自己今日打算借机行事,故而无论是学富五车的宋濂,还是老成持重的吕昶,亦或是足智多谋的李善长,皆缄默不语,反倒是由一名礼部侍郎率先站出来发言。视线一转,望向那些武将,只见他们一个个身着崭新的军服,英姿飒爽,气宇轩昂。刹那间,朝堂之上弥漫着一股庄严肃穆的杀伐之气。
这些身经百战的武将们,此刻皆是怒目圆睁,仿佛要将眼前的文官们一口吞下。他们心中愤愤不平:“他奶奶的!老子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拼死杀敌,才换来了如今这太平盛世,让你们这群文人能够安享冬暖夏凉之福。可现如今,仅仅因为我们更换了两套军服,你们就在这里喋喋不休,指指点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时,朱标向前一步,朝着朱元璋深深一躬,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而后朗声道:“父皇,儿臣恳请父皇应允此事。”其言辞恳切,态度坚决,显然对此事有着坚定的立场和决心。
“准!!!”
什么,准什么,啥都没有说就准啊,恳请什么啊,要干什么啊......
“锦衣卫何在!!!”
刹那间,只见一群身着飞鱼服、英姿飒爽的锦衣卫如疾风般迅速涌来。他们行动整齐划一,步伐稳健有力,瞬间便占据了朝堂的重要位置。而站在这群锦衣卫最前方的,赫然便是那位令人闻风丧胆的锦衣卫千户——蒋瓛!他身形高大威猛,面容冷峻严肃,一双锐利的眼睛犹如鹰隼一般,仿佛能够洞悉人心。
当众人看到蒋瓛出现时,整个朝堂都陷入了一片死寂。那些平日里趾高气昂的文官们此刻纷纷噤若寒蝉,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口。就连不少身经百战的武将们,在面对蒋瓛那凌厉的气势时,也不禁感到一阵寒意从脊梁骨上升起,仿佛有阵阵阴风吹过身旁。
“微臣锦衣卫千户蒋瓛,叩见圣上,参见太子殿下!”蒋瓛单膝跪地,声音洪亮地向皇帝和太子行礼道。其声如洪钟,在偌大的朝堂之中回荡着,更增添了几分威严。
“蒋瓛,朕命你率手下之人,请这些大人们褪去官衣。”皇帝面无表情地说道,眼神冰冷地扫过那群文官。
“遵旨!”蒋瓛领命后,缓缓站起身来,然后转身面向那些文官。他的目光如同冷电一般,逐一扫视而过。被他目光触及的文官们无不心惊胆战,有的双腿发软,几乎站立不稳。有的则脸色苍白,额头上冷汗涔涔而下。尤其是那位礼部侍郎,更是吓得浑身颤抖,眼看着就要尿湿裤子了。
此时的朝堂之上,一片混乱嘈杂之声。许多文官们惊恐万分地叫嚷起来:“太子殿下万万不可啊!陛下……陛下……”他们或是苦苦哀求,或是大声抗议,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皇帝的旨意。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听着下方传来的喧闹声,心中愈发烦躁不堪。
啪!!!
“尔等自称圣人之后,难道圣人就是这么教你们做官的嘛?”
宋濂、吕昶、李善长、方孝孺等率先脱下官衣,旁边的锦衣卫将衣服接过,双手就这么捧着。
看到这些人都脱了,后面的文官也就都开始脱了,一个个都像是霜打的茄子,脱了官服以后,没有了神气,一个个都像是白皮猪一样。
“看来有些人的伙食还是不错的。”
“太子,继续。”
朱标对着朱元璋再次躬身行礼,然后转过身来对着群臣。
“令所有京畿文官三日不准穿官服,便服即可。”
散了朝,这几天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一幕,所有的官员都没有穿官服,外省来的官员都找不到人...
三天后的朝会,文官们这下子啥话都没有了。
“你们这些人家里养着昆仑奴,有的人还有从安南、安西弄来的女人做小妾,日子过的好不快活,这样的日子是你们其中的谁拼来的,告诉朕!!!”
“来啊,将浴血奋战的将士请上来。”
没过多久,只见一群身着锦衣的侍卫小心翼翼地搀扶着一个个明军将士缓缓走上了奉天殿。粗略一数,竟有大约五十多人!
这些将士个个身穿整齐的军装,然而令人触目惊心的是,他们无一不是身负重伤,有的少了条胳膊,有的断了条腿,但即便如此,他们的眼神中依然透露出一股凛冽的肃杀之气。
“诸位请看,这些仅仅只是今日被送回京城的部分将士!他们皆是从那遥远的金帐汗国历经九死一生才得以归来。你们好好瞧瞧他们如今的模样,再反思一下自己平日里的所作所为!”
朱元璋目光如炬,扫视着朝堂之上的众人,随后他与自己的子孙三人一同从那象征无上权力的宝座上起身,一步步走向那些受伤的将士。
“末将第九军第17师曹军……末将……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参见太子殿下!参见太孙殿下!”
只听得数十声高呼同时响起,紧接着便是一阵重物落地之声——这几十名将士毫不犹豫地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其中不少人仅靠着一条完好的腿支撑着身体,但即便是这样,他们依旧笔直地跪着,毫无半分退缩之意。
他们并没有说太多的话语,可就是这般简单而直接的举动,却让在场的众多文官们大为震惊。
这些文官们何曾见识过如此震撼人心的场面?一时间,整个奉天殿内鸦雀无声,唯有那一声声跪地的闷响不断回荡,仿佛每一下都重重地敲在了人们的心坎上。
朱元璋红着眼说道:“都起来,都起来,你们都是大明的有功之臣,都起来,都是我大明得到好男儿。”
朱雄英看到一个年轻的士兵,走了过去,然后说道。
“兄长们,袍泽们,都起来吧,来人给将士们看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朱雄英的这句话让这些七尺高的汉子们纷纷流泪,太孙竟然当自己等人是兄长是袍泽,此生足矣,死又有何惧。
朱元璋和朱标看着朱雄英的举动,会心一笑,大明第三代君王尚且如此,将士们怎么能不以命相搏呢?
“且看他们,若没有他们舍生忘死地奋勇拼杀,哪来诸位身上这象征着权力与荣耀的官服?更别提你们私底下那些见不得光的肮脏勾当!”
“马革裹尸还,于你们而言或许只是一句充满豪情壮志的诗句,但对他们来说,却是每日都要亲身经历的残酷现实——是无尽的痛苦折磨,是生死离别的锥心之痛,更是深埋心底无法磨灭的深仇大恨!!!”
只见那群武将们个个双眼通红,眼眶湿润地凝视着眼前这群伤痕累累、肢体残缺不全的年轻小伙子们。其中有不少人失去了胳膊或腿脚,惨状令人不忍直视。
徐达等将领纷纷低下头去,满心愧疚自责不已。毕竟未能保护好自家兄弟,让他们无法毫发无损地归来,实在是自己等人的罪过啊!
而且这里面好些个伤者,徐达都是熟识的,他们曾经可都是在沙场上浴血奋战、英勇无畏的铁血硬汉呐!
就在此时,宋濂突然挺身而出,他面色凝重地率先跪地请罪道:“臣等愚昧无知,犯下如此重罪,真是罪该万死,请陛下责罚!”紧接着,其余一众文官也纷纷效仿,齐刷刷地跪倒在地,齐声高呼有罪。
一时间,朝堂之上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最终,此事以户部牵头负责画上句号。随后,户部便迅速行动起来,开始在江浙、福建等地广泛寻找各路商贾,并严格检验其资质信誉。
经过一番精心筛选之后,将制作军服这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下放到民间,同时面向民间正式展开招标活动。
朱标精心构思并亲自参与设计了两款别具一格的军服。其中不仅包含了应季的春装和冬装,还别出心裁地推出了一款采用优质布料制作而成的内甲。
这款布面内甲实际上属于轻型铠甲,相较于传统沉重的重甲而言,它更为轻便灵活。
要知道,如今明军所配备的强大火力使得穿戴重甲上阵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而这种轻甲则恰到好处地适应了战场环境的变化。
当然,如此精良的甲胄自然需要由朝廷统一负责制造生产。至于那些从前退役下来的老旧甲胄,经过一番筛选后,除了少数具有特殊纪念价值或值得珍藏的之外,其他大部分都会被送进熔炉重新锻造。
毕竟,大明近年来的冶炼行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钢铁资源充足且质量上乘,完全能够满足大规模制造新式装备的需求。
而且,当下大明军队规模已然达到280万人之众,但与以往不同的是,现行的军制已彻底摒弃了陈旧的军屯制度。
取而代之的是全面革新后的新体制,通过稳定的财政收入专门用于供养士兵。现如今,大明王朝的财政状况良好,每年的财政收入岂止数以亿万两计的白银?
即便在军事装备更新换代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国库里的财富依旧源源不断,丝毫不用担心会出现枯竭的情况。
朱标深知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于是他当机立断派出了一批精明能干之人前往遥远的漠北进行勘察。据他所知,那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之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金银和铜的储量更是大的惊人。
不仅如此,安西等地区同样拥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一旦成功打通这些地方与内地之间的通道,并展开正式的开采工作,那么将会有源源不断的金银财宝如潮水般涌入国库之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而最为关键的则是倭国的矿产情况。好在李景隆的来信已经将其详细阐明,包括具体的地理位置等等信息一应俱全。
想当初临别之际,朱标便已大致向李景隆告知了相关位置。待到抵达倭国之后,李景隆对于探寻矿产一事可谓是全力以赴、尽心尽力,甚至连搅动倭国局势这种事情也不过是顺手为之罢了。
待早朝结束后,朱标心急如焚地拉着自己的老爹朱元璋以及宝贝大儿子匆匆走进了东宫,径直奔向他的文华殿。一路上,朱标的心情异常激动,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和无限可能的未来正在向他们招手……
“爹!您看,这可是刚刚从勘探部队那边传递回来的重要情报啊!”
朱标双手捧着一叠厚厚的资料,急匆匆地走到朱元璋面前,脸上满是兴奋与激动之色,连声音都微微颤抖着说道:“经过他们长时间的艰苦探查和深入挖掘,咱们在漠南、漠北、安西以及遥远的新疆等地区都有惊人的发现!”
“那里不仅有着数量众多的金铜矿脉,而且还蕴藏着大量的银矿资源呢!”
“除此之外,更有许多其他种类的珍贵矿产等待我们去开采利用呀!据初步估计,这些矿产的储量极其庞大,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就算咱们大明朝世世代代不停地挖掘下去,恐怕好几百年也难以将其全部采尽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标越说越是激动,到最后甚至忍不住挥舞起手臂来加强自己话语中的力量感。
而一旁的朱元璋则早已听得目瞪口呆,他瞪大了双眼,嘴巴张得大大的,仿佛能塞进一个鸡蛋似的。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过神来,猛地一拍大腿,大声笑道:“哈哈哈哈!老子就晓得嘛,你这臭小子一直心心念念着那些偏远之地,肯定是有所图谋的。没想到居然藏着这么多宝贝!这下子可真是发财喽!咱们再也不用为银子发愁啦!”
说着,他又重重地拍了拍朱标的肩膀,表示对儿子此番功绩的赞赏和满意。
实际上,傅友德所统领的炮兵部队,确切地说是由曹炳指挥的那支部队。
里面人数大约在2万上下,这支部队有着明确而独特的使命——专司炸山之职。
要知道,他们所使用的炸药并非用于攻击敌人,而是将目标锁定在了那些巍峨耸立的山峰上。
朱标对于蒙古以及西伯利亚等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一情况心知肚明。
那里不仅拥有大量的煤炭、铁、铜等常规矿产,甚至连珍贵稀有的金矿和银矿也不在少数。
此外,还有当今世界还未曾知晓的战略物资——石油。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已经知晓这些宝藏的存在,但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和国家实力而言,尚不具备对其进行大规模开采利用的能力。
然而,朱标深信不疑,所有这一切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
而且朱标已经抓到了众多的希伯来人,也就是后世说的犹太人。
值得一提的是,这批希伯来人当中,绝大多数都是技艺精湛的工匠。虽说这些希伯来人对于所属国家并没有强烈的认同感,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头脑确实异常聪慧机敏。
朱标可不会纵容迁就他们,实际上,早在中原地区的早期历史阶段,便已有希伯来人的身影出现。
他们甚至还拥有一个独特的姓氏——蒲氏。这些希伯来人在经商方面颇具天赋,尤其善于赚取钱财。
洪武初年之际,父亲朱元璋也曾对他们采取过严厉的打击行动。经过那次事件之后,这些希伯来人基本上散布于河南、河北等地域。若不是因为朱标本人,恐怕这些人如今也就只能在河南一带靠售卖羊汤为生了。
当然,对于那些顺从听话的希伯来人,朱标自然会给予优厚的待遇。
但若是发现其中有人心怀异志,那么等待他们的命运将会是被送至周王朱橚那里。
朱标也想看看,能够深入探究一下,为何这些人的思维模式与常人如此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如此聪明睿智呢?脑袋瓜儿都是怎么长的,朱老五很是擅长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