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继承人问题-艰难抉择
夜幕如同一块巨大的黑色绸缎,沉甸甸地压在皇宫之上。宫殿内,烛火明明暗暗地跳动着,将武则天孤独的身影在墙壁上拉得扭曲而漫长。她坐在龙椅上,眼神空洞地望着前方,李唐宗室的正统地位、民心所向,以及武氏家族的野心与骄横,像无数条绳索,在她心中反复拉扯,搅得她心乱如麻。
贴身宫女小莲轻手轻脚地走进来,她的脚步极轻,生怕惊扰到陷入沉思的武则天。小莲手中捧着一碗还冒着热气的参汤,轻声说道:“陛下,夜深了,喝点参汤,歇息歇息吧。您这些日子为了继承人的事,日夜操劳,身子骨可不能垮了呀。”
武则天微微摆手,目光仍有些呆滞,声音疲惫地说道:“小莲,你说朕该如何是好?李唐宗室那边,大臣们支持的不少,民间也多有呼声,可武氏家族是朕的亲族,为武周也尽心尽力,朕实在难以抉择。这江山传承,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之地啊。”
小莲将参汤放在一旁的桌上,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奴婢不敢妄言。但奴婢在这宫中多年,也略懂些人情世故。天下百姓所求不过是安稳日子,谁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或许就是合适的人选。陛下心里想必已有考量,只是舍不得武氏家族罢了。武氏家族虽亲,可这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还得以大局为重呀。”
武则天轻轻叹了口气,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无奈,说道:“你这丫头,倒是看得明白。可武氏家族这些年的付出,朕怎能视而不见?他们陪着朕一路走到现在,历经多少风雨。如今他们行事虽有些跋扈,但若处理不好,恐怕会寒了他们的心,也会让朝中局势更乱。朕身为帝王,要考虑的实在太多了。”
这时,门外传来德顺公公那尖细而又恭敬的声音:“陛下,太平公主求见。”
武则天揉了揉太阳穴,说道:“宣她进来吧。”
太平公主迈着轻盈而急切的步伐快步走进殿内,她身着华丽的宫装,神色中带着担忧与关切。见到武则天,她赶忙行礼,说道:“母后,女儿听闻您为继承人之事发愁,特来看看。母后,如今局势已然明朗,李唐宗室得民心,这是不争的事实。武氏家族虽亲,但近来行事确实不妥,惹得民怨沸腾。若立李显兄长为太子,既能顺应民心,又能安抚朝中大臣,稳定局势。武氏家族,母后可加以安抚,让他们辅佐兄长,如此武周才能长治久安呐。”
武则天看着太平公主,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询问,说道:“太平,你说的这些,朕都明白。只是武氏家族那边,朕怕他们想不开,生出变故。毕竟他们一心想着继承大统,如今希望落空,难免会心生不满。”
太平公主微微皱眉,思考片刻后说道:“母后,武氏家族对您忠心耿耿,只要您好好安抚,晓之以理,他们定会明白您的苦心。而且,兄长仁厚,日后也不会亏待他们。您可以召集武氏家族核心成员,当面跟他们说明您的想法,给他们一些承诺,让他们安心。”
武则天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但愿如此吧。此事重大,容朕再想想。这每一步都关乎武周的未来,朕不能有丝毫差错。”
又过了几日,狄仁杰进宫求见。狄仁杰步伐沉稳地走进殿内,见到武则天,他撩起袍角,跪地行礼,说道:“陛下,继承人之事关乎武周兴衰,如今民心向李唐,立李显为太子,乃是顺应天意民心之举。武氏家族,陛下可恩威并施,让他们明白,只有辅佐新君,才能保家族荣耀。若错失良机,恐生大乱啊。”
武则天看着狄仁杰,眼中透露出一丝纠结,说道:“狄爱卿,你是朝中重臣,朕信你。只是这武氏家族,与朕关系匪浅,朕实在为难。朕怎能忍心让他们多年的期望落空,又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狄仁杰抬起头,目光坚定地看着武则天,说道:“陛下,臣深知您的难处。但为了武周江山,还望陛下当机立断。民心不可违,这是治国的根本。若因一时犹豫,让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武周的根基恐被动摇。陛下开创武周,功绩卓着,此时更应做出明智抉择,为武周的千秋万代着想。”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痛苦思索,武则天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她决定立李显为太子,为武周王朝的未来传承奠定基础。尽管心中仍有对武氏家族的不舍,但她明白,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这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当武则天将这个决定告知德顺公公时,德顺公公微微一怔,他那饱经世故的脸上很快恢复了平静,随即便笑道:“陛下圣明,如此定能让武周江山安稳。只是武氏家族那边,陛下需安抚一二,以免生出不必要的事端。”
武则天点点头,神色凝重地说道:“朕心里有数。你去传朕的旨意,让武三思进宫。”
不多时,武三思匆匆赶来,他的脚步急促而沉重,脸上写满了焦急与不甘。见到武则天,武三思“扑通”一声跪地,说道:“姑姑,为何要立李显为太子?侄儿对姑姑忠心耿耿,对武周也是尽心尽力啊!这些年,侄儿为武周四处奔走,不辞辛劳,哪一点比不上李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武则天看着武三思,神色复杂,眼中既有威严又有一丝不忍,说道:“三思,朕之决定,是为了武周的江山社稷。如今民心向李唐,立李显为太子,可保天下太平。武氏家族,朕不会亏待,日后你等还需辅佐李显,保我武周繁荣。这天下并非朕一人之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朕不能因私情而误了国事。”
武三思咬了咬牙,脸上的肌肉微微抽搐,说道:“姑姑,侄儿明白您的决定,但侄儿实在心有不甘。这些年,侄儿为武周做了那么多,难道就比不上李显?他不过是借着李唐宗室的名号,赢得了一些人心罢了。”
武则天缓缓站起身来,走到武三思面前,轻轻叹了口气,说道:“三思,并非你不如他,而是这天下,需要稳定。民心所向,不可违。你若能明白朕的苦心,日后好好辅佐李显,武氏家族依旧荣耀。朕会让李显知道,武氏家族对武周的贡献,让他善待你们。”
武三思沉默良久,拳头紧握又松开,最终说道:“姑姑放心,侄儿虽心有不甘,但定会谨遵您的旨意。只是希望姑姑能给武氏家族一个妥善的安排。”
当武则天将这个决定昭告天下时,朝堂内外一片震动。
朝堂上,支持李唐宗室的大臣们面露喜色,纷纷跪地高呼:“陛下圣明!”他们的声音整齐而洪亮,在宫殿内久久回荡。而武氏家族的支持者们则脸色阴沉,有的甚至忍不住小声嘀咕。
一位武氏支持者忍不住对旁边的大臣说道:“这武周是陛下开创的,怎么能把皇位又还给李唐?武氏家族这些年的努力不都白费了吗?”
旁边的大臣赶忙拉了拉他的衣袖,神色紧张地低声说道:“噤声!陛下自有考量,我们还是遵旨吧。如今局势已定,切莫因一时冲动而惹祸上身。”
李唐宗室成员心中大喜,李显更是百感交集。他怀着激动的心情进宫拜见武则天,一见到武则天,便跪地说道:“母后,孩儿定不负您的信任,日后定当用心治理武周,让百姓安居乐业。孩儿会牢记您的教诲,与武氏家族和睦相处,共同守护武周江山。”
武则天看着李显,眼中流露出一丝欣慰,说道:“显儿,你要记住,这天下得来不易,你需勤勉治国。武氏家族,你也不可轻视,要好好安抚,让他们辅佐你。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武周才能繁荣昌盛。”
李显重重地点头道:“母后教诲,孩儿铭记于心。孩儿会以大局为重,不会让您失望的。”
武氏家族中,武三思回到府邸,一众武氏子弟围了过来,他们的脸上都带着愤怒和不甘。
“三思兄,这可如何是好?皇位就这样被李显夺走了!我们武氏家族难道就甘心屈居人下吗?”一位武氏子弟愤愤不平地说道,他的拳头握得紧紧的,仿佛随时准备爆发。
武三思脸色铁青,他在厅中来回踱步,思索片刻后说道:“姑姑既然已做决定,我们也只能遵旨。但大家都记住,日后要收敛行事,不可再像从前那般张扬。我们要等待时机,看看李显究竟有多大能耐。但在此之前,切不可轻举妄动,以免给家族带来灾祸。”
而在民间,百姓们听闻立李显为太子,纷纷奔走相告。大街小巷都热闹非凡,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
“听说了吗?陛下立李显为太子了,这下咱们的日子或许能更安稳了。李显素有贤名,之前就听闻他关心百姓疾苦,想必会是个好君主。”一位老者笑着对旁边的人说道,他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是啊,希望新太子登基后,能减轻赋税,让咱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武周经历了这么多事,也该稳定下来了。”旁人附和道,脸上满是憧憬。
武周王朝的继承人问题,终于在一片纷争中,迎来了一丝曙光,而这个决定,也将深刻影响着武周王朝未来的走向。在这曙光之下,武周王朝犹如一艘在波涛中航行的巨轮,即将驶向一个新的方向,是继续乘风破浪,还是遭遇新的风暴,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但至少此刻,希望的曙光已照亮了前方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