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汝窑洗还有一个特别之处
杨建设笑了笑:“是从一个垃圾场挑来的。”
“真是一段美妙的缘分啊!”
于丰年不由得发出赞叹。
林月娥好奇地追问:“老板大人,这个值很多钱吗?”
考虑了一下,于丰年回应道:“当前市场状况不佳,很难找到这样的东西出售,但如果卖的话,估计五千块应该不难,如果杨老弟愿意,我们博物馆愿意出五千收购。”
听到“五千!”
这个数字时,林月娥不由倒吸一口凉气。
旁边,阎埠贵也是惊讶得抖了一下,两块钱买入的东西能卖出五千的价格,在他看来简直就是奇迹。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杨建设收废品的背后竟然隐藏着更高的追求。
“天哪,那么多!”
“厉害!”
“杨建设可真是走运!”
四合院里的邻居们都羡慕极了,普通工人拼死拼活地干上十年都不一定能挣那么多钱。
阎埠贵苦笑着说:“大掌柜的,您这话真不假,那天我看杨建设买东西,就花了区区两块钱,居然能卖出这样的高价?”
两块钱?!
贰大爷等人的下巴差点儿掉到地上。
原来,最近一段时间里,大家都在暗中嘀咕:杨建设整天东逛西晃的拾荒,难道闲得慌吗?有些人甚至怀疑他脑子出点问题。
谁能想到,事情竟是这样?
“那件东西真让你花了两块?”
于丰年的表情相当惊讶。
杨建设坚定地回答:“的确!”
“真不简单啊!”
于丰年佩服不已,赞道:“现在经济这么紧巴,要是回到民国时代,这样一件东西至少可以换三千银元。”
“三千银元!”
众人听得目瞪口呆,眼睛仿佛都能蹦出火星。
要知道,在民国年间,一枚银元的购买力等同如今的一百块,那么三千就是三十万。
这简直是一个普通人做梦都不敢想象的财富数字。
而杨建设却表现得十分淡然,其实他内心明白,这个物件将来在现代社会至少能拍出上千万的价格,远远超越它的旧时价值。
“杨老弟,我要是肯出五千,你能转让给我吗?”
于丰年试探着问。
杨建设微笑回答:“不行,一万块我也不会出手。”
“好,那就算了!”
于丰年点点头,没有强求,因为他也意识到这物品的价值将来定会飙升,杨建设自然也是洞若观火。
“大掌柜的!”
一旁的娄晓娥提出要求:“我家里有件传家宝,能不能帮我看看?”
于丰年欣然应承:“拿来看看就知道了。”
随后娄晓娥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只玉镯展示。
“这玩意儿不错,是有些年纪了。”
说完于丰年便将镯子递给了杨建设。
他这样做,既是考验也是出于一种期待,因为尽管杨建设刚刚成功鉴定了宣德炉,但是鉴于对方年纪尚轻,又从母体中学到几多年份的鉴定术尚不清楚,于丰年对杨建设的真正水平心存疑虑。
杨建设接过来细细观察后交还给娄晓娥,“这是一个明代玉手链,原本应该是皇宫里的藏品之一,而且可能是一对中的一只。
遗憾的是,目前这只镯子只能单卖,价值自然减半许多。”
娄晓娥对此有所质疑,于是望向于丰年。
于丰年微笑着附和:“如杨老弟所说,毫厘不差。”
许大茂紧接着追问价格:“这个值多少?”
于丰年答道:“估计价值约五百。”
听闻此言,娄晓娥显得颇为失落。
周围的群众也是面面相觑。
他们了解娄晓娥的父亲曾是一位有钱的企业主,家中确实拥有一些价值不菲的老古董。
但未曾想到,这些所谓的传家宝藏实际上仅相当于杨建设所拥有之宣德炉的零头而已。
“走吧,老弟,让我们接着去鉴赏其他宝贝!”
于丰年热络地拉起杨建设的手,带他参观其它珍品。
其他人大呼小叫,亦步亦趋跟随。
没过多久,两人来到了一件书画作品前。
该作品纵长约二尺余,宽度近五尺有余,画面展现着形态各不相同的五头牛。
于丰年指着画作,笑问:“杨兄弟,认得此物否?”
杨建设点点头答道:“这乃是《五牛图》,出自唐代画家韩滉之手。”
说罢,杨建设开启了鉴宝之眼。
经鉴定,确认为唐代韩滉真迹无疑。
“再看看这个,知道这是什么?”
于丰年又指向一个景泰蓝器物。
杨建设打量一番,答道:“此为元朝制作的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耳象尊……”
“那这呢?”
“这是《千里江山图》……”
“再看看这个,又是什么?”
“那是金瓯永固杯……”
“还有这个呢?”
“这是玉云龙纹路……”
接着他们又检视了几件古物,杨建设对每一件都能娓娓道来其年代、来源及其价值。
于丰年心中暗暗称赞,从此对杨建设的鉴定技艺彻底信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至少在杨建设所鉴别过的物件中,未见有任何错误,而且某些方面的细节知识甚至超过了于丰年的了解。
对于这位年轻小伙子竟拥有这般深厚的艺术鉴赏造诣,于丰年实为诧异。
这次展览总共展示了近百件古董,两位很快就走完了全程。
一路上交谈中,于丰年又一次为杨建设的知识底蕴所震撼,生发出一种遗憾相识得太迟的情绪。
周围的其他人则完全无法参与两人的对话。
但他们也能感知到杨建设的辨物能力极其出众,来自胡同里的同伴们都跟随观看了一圈,结果感到十分挫败。
在同一个院子里的众人与杨建设相比,差距明显,似乎自己就像什么也不懂的乡巴佬。
最后,于丰年引领着杨建设站在一个天青色釉质的汝官窑笔洗前。
他微笑道:“此物件堪称瓷器收藏中的瑰宝,小兄弟能谈谈对此有何见解吗?”
“这真的是汝窑笔洗!”
杨建设不由内心波动不已。
他万万没想到能够在此见到久负盛名的汝窑笔洗。
宋代五大名窑分别是汝、官、哥、钧、定,而其中以汝窑居首,汝窑笔洗则是其中最上乘之作。
所谓汝窑笔洗,即为古代文士用于清洁笔端的小容器,而汝窑正是北宋时代的重要瓷器作坊之一。
宋代文化鼎盛,特别是士人群体备受推崇,在赵匡胤设立的政策规定下——文官只可贬谪不得处死。
这一措施使得当时许多官员,即便遭受排挤仍能安然无恙。
例如着名诗人苏轼曾多次遭到王安石贬斥却幸免于死,原因即在于此制度的存在。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如同汝窑笔洗这样供文人使用的物品必然得到极高的重视。
根据杨建设了解到的情况,在现代的及上海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某件汝窑笔洗曾以近3亿人民币的高价售出。
这一价格甚至超过了后来明成化斗彩鸡缸杯,无疑属于瓷器中的绝世精品。
“确实正是汝窑笔洗,不愧是有如此眼界啊!”
于丰年点头肯定道:“此件亦是我最喜欢的宝物。”
此时贰大爷刘海洋插言:“这件到底价值几何?”
于丰年微蹙眉头,因为真正的藏友不会轻易谈论藏品的价值。
不过鉴于他是杨建设所在的院落的人,因此回应道:“若按刚才那宣德炉价值计算的话,此器的价值当为其十倍。”
“嘶—”
“竟是十倍啊!”
“太惊人啦!”
旁观者皆惊讶不已。
若宣德炉在上世纪售价为三千银圆,则十倍即是三万,按今天货币计算约等于300万人民币。
需要说明的是,在当下一辆高档轿车的价格也不过一万左右。
忽略众人的反应,他把目光投向了杨建设,并笑道:“杨兄,你看这宝物有何独特之处?”
杨建设笑了笑,开始解释说:“汝窑洗之所以备受重视,主要是由三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首先是汝窑的存量非常稀少。”
他说,“尽管从北宋初便开始生产汝窑,历经163年。
但实际上,严格意义上的汝窑只存世了20年……这从宋哲宗元年起始,汝窑被定为瓷器,但至徽宗五年就已经停产。”
“在这短短的二十年里生产的数量必然极为有限。”
他又说道:“时间已流转至今数百年,现存的汝窑更是凤毛麟角,不到百件之数。”
接着讲到了第二个要点:“其次在于它的釉质之美。
其着名的天青釉细腻温润,无人能出其右。
据传为了追求最为纯正的天青色,在下雨的日子里才会开窑。
此外,每个洗子的釉面上都有独特的自然裂纹,这使其价值进一步升高。”
说到这里提到了周杰伦歌曲《青花瓷》中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意指只有在雨日才能够烧制成功。
随后他补充道:“第三个原因是由于宋代文化高度发达,诗人和画家尤其喜爱汝窑洗,使得这种瓷器在市场上价格被这些文士推高。”
于丰年听后连连赞叹,称奇不已。
然后,杨建设接着说:“除了上述特点之外,汝窑洗还有一个特别之处。”
对此于丰年表示疑惑,追问道:“那是什么呢?”
杨建设微笑着揭晓了谜底:“当你将洗子置于灯光下时,其底部会显现出一轮完整的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