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温寒(上)

第六十七章 温寒(上)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宋.陆游.《游山西村》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虽说自幼习武修行远远多于念书写字,但五柳先生陶渊明这篇只有三百二十个字的旷世名作《桃花源记》,辛归路还是能够烂熟于心。毕竟八岁才去欧洲,比起家族里那些出生于异国他乡的“兄弟姐妹”们,他对母语要亲切熟悉得多。

眼前“温寒谷”风景,正应了辛归路对世外桃源的七八分想像。《桃花源记》中的句子,自然如流水般涌上心头。

~~~

这是座长宽皆不过里许的平坦谷地,四周峰峦合围,正好将之环抱于低处。

辛归路虽然精通武学内功、修心炼体、兵刃暗器,但“三家姓”内部人才济济,跟着几位外姓长辈,他也学过些粗浅道术。

见旁边那些山峰并不如何高耸险峻,辛归路心中有数——为防外界打扰,“温寒谷”的弟子们必是在附近一带设下了重重法阵。若无此间主人接引,想闯进来可谓难如登天。

又见谷中阴阳分明,五行、八卦之相俱全,灵气更是极为充沛,即便一个寻常人身处其中,也会莫名感觉到身心愉悦——有高明之士曾说过,灵气与核辐射最为相似,只是一正一邪、一善一恶,果然有些道理。

沿着两旁满是花树松竹的小径向下走去,百米开外,一块巨大如屋宇的青石横在路上,正中凿了道简陋的台阶。

攀上石顶,辛归路向下望去——整个谷地浑圆若饼,一半被林木覆盖,另一半则是平坦的麦田与菜地。在这个季节里,春小麦和莜麦高已没膝,绿油油长势喜人。

田里阡陌纵横,连通着十几处竹篱茅院。一片禽舍畜栏占地颇广,其中圈了些鸡、鸭、鹅、猪、羊、牛自不必说,还养着几匹高头大马。靠中间位置有座木制阁楼,大约就是“温寒谷”众门人的集会议事之所了。

所有建筑均为古香古色,显然已经年深日久。

田地靠近山边的地方,有一方池塘。地下水自塘中流出,形成一弯小小的溪流,将农田和林地正好分开成两半。

虽然被树木阻挡了视线,但辛归路可以断定,另一边的树林里必定还有一处泉眼——不知人为或者天成,这块谷地分明就是一幅巨大的太极图!

如此洞天福地,居然藏于坝上边塞,苦寒之处,辛归路不禁暗暗感慨造化神奇——“温寒谷”一派的先祖,想必是个了不起的高人!

脚下不停,沿着田埂,几分钟后,他们已经来到阁楼附近。

一群人提前迎了出来。男女老少,共有九位。正当中的温无病穿着麻布衣服,笑容满面。

郭大悟亦在其中,看起来容光焕发、神采奕奕。因他个子高,更显得十分引人瞩目。任谁也想不到——此人常年熬夜,几乎从不入睡。

朱大先生为双方引荐认识,“幸会、久仰”之声不绝于耳。

辛归路见他们不是姓温、就是姓韩,外姓只有一人。便知“温寒谷”这个门派,与自己出身的“汉三家”相仿,也是一个靠血缘、姻亲关系连接起来的“传统大家庭”。

与郭大悟打招呼时,问起他手臂的伤势如何,对方捋开袖子给辛归路看——短短两天时间,创口已然愈合了七七八八,只留下四个暗色瘢痕。

辛归路点头赞叹道:“居然能好得这么快,郭兄弟真是天赋异禀!”

郭大悟活动着腕子,道:“多亏辛兄前日替我驱毒驱得干净。又承蒙温谷主相待,泡过一个晚上灵泉水后,我这伤处便觉着轻松了许多。”

温无病笑道:“郭小友乃半仙之体,外物之力微乎其微。”

他伸手往阁楼处一指,邀客道:“我等备了些粗茶淡饭,咱们上去边吃边聊。”

走到阁楼门口,辛归路才发觉此建筑非比寻常——

虽然上下只有三层,且饱经风霜后,朱漆金粉已然褪色,却依旧飞檐翘角、气势非凡。

内里布置阴阳浑然、三才得当、五行生克俱全。桌椅柜架、花盆鱼缸、雕像挂画,每件摆设看起来都另有深意。屋顶正中镶嵌着五块碗口大的奇石,色分赤、黄、青、白、苍,尽皆温润如玉。

此刻在辛归路的知觉中,这阁楼何止是座法阵?简直如同一头洪荒神兽,已经隐隐有了生息。

窥一斑而见全豹。仰仗祖上留下的雄厚基业,“温寒谷”如今虽然人才零落,旧时气相仍在。

上到二楼,一张长过五丈,宽逾六尺的大桌台映入眼中。再一看,居然是由整棵巨木切成,依纹理走向,四周浮雕着几条青龙。

这桌子实在太大,上面虽摆放了数十个杯盘碗碟,也只占去一角。

落座时又互相客套一番,大家才分宾主坐下。

尽管是早餐,主人也备了酒。除去四荤四素八样蒸碗,还有手把肉和炒羊杂。主食为莜面窝窝,打成卷放在笼屉里蒸熟,沾着牛羊肉汤吃。

辛归路从不饮酒,温无病、温无害等人便也不劝。郭大悟到哪里都不会客气,只顾放开肚量吃喝。

温无病的夫人韩无双是前任掌门韩二先生的女儿,亦是个十分精明能干的女人。见郭大悟喜欢蒸丸子和蒸豆腐泡,便喊表嫂、婶子、大娘等等在后厨忙碌的妇女们再多端一些过来。

辛归路正奇怪,朱老兄曾屡屡提起的金引和关动那两大高手,为何没有在此时此地出现,便听见众人议论,方知他们俩又去了科尔沁大草原,在李空寒道长殒身一带重新搜寻线索。

“温寒谷”地处边关塞上,民风彪悍豪迈,无论男女,大多有些酒量。只是早晨饮酒,实在不易下咽。在座九位东主(七男二女,都是门派核心人物)陪着朱大先生和郭大悟两位客人,浅酌了几杯自酿的村醴后,便停住杯子,开始闲谈起传闻轶事。

辛归路久居国外,对江湖事知之不多,平日里又是个谨言慎行的性子,如今正好做个听众。

将“温寒谷”众人全都仔细观察一遍,他发现座中唯有温无病、韩无双、温无害这三位看起来神气合一、精光内敛,大概已经悟通了“天道”。

再加上山脚下遇见的韩无忌,诺大一个名门古派,仅存四人堪堪能称之为高手,可谓十分衰败了。

话题说到郭大悟身无内力、亦无法察觉到灵气之事——这如今已经不再是个秘密。随着功夫变强,见识增长,他也正在积极寻求破解自身修为内外隔绝的方法。

温无病见识过郭大悟手臂上的筋骨,出言替他分析道:“论起修行正途,大抵都是引阴阳二气入体为先。然后练术法的偏重于五行生克,习武功的则讲究三才配合。郭兄弟以武入境,虽然于天、地两道茫然不解,却把“人”这一道练至了登峰造极之处。日后若能悟通其余二者,必成陆地神仙!”

另一位看起来已有耄耋之年的老翁亦开口道:“郭小友钢筋铁骨,力大无穷,却身量颇瘦,这等奇异天赋,民间自古都有传说,名气最大的当属隋末唐初的李元霸。可这些都是小说家言,读来往往使人发噱。”

此老名为温景辰,与前代掌门韩二先生同辈。虽然他受限于经脉不全,终生未能成就“天人合一”,但胜在博闻强记、见识不凡,故而在“温寒谷”门内极具威望。

郭大悟小时候杂书看得多,自然对这位李元霸的“光辉事迹”耳熟能详——还有他那个相隔了二百五十多年的“孪生兄弟”李存孝,据说也是个骨瘦如柴的绝世猛汉。

“可要说极大的力气,据我所知,倒还真有过实例!”老翁温景辰正色道。

郭大悟连忙竖起耳朵倾听。

“在我小时候,曾听一位长辈说过……”他转向温无病,“就是你的二姑爷爷……”

“他少年时受过某个高人指点,那人便有掷象之力!他曾亲眼目睹,为救几个杠夫的性命,此人单手就托住了一座七千多斤的石像。更为出奇的是,他自称生于明朝末年,曾在西南一带帮助晋王李定国打仗。后来见天倾难挽,便专心修道去了。”

只听温景辰继续说道:“这位前辈的名声在江湖上虽然不甚响亮,却还是有些人听说过——据说他法号叫做“三易生”,至于其生平事迹是真是假,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三易生……三易…生……”郭大悟低声默念。

朱大先生搜肠刮肚,回忆道:“不错,我有一次也听金引老弟提起过这个名字……好像他的师父四海道人年幼时曾经与其有过一面之缘。若这位前辈当真是明末生人,一直活到民国年间,怕不是得有三百岁?”

众人闻言又感叹了一回。温无病向郭大悟提议道:“敝派有一部《养神卷》,算是个中正平和的粗浅内功法诀。郭兄弟若不嫌弃,可以于闲暇时练习练习,试一试能否在经脉里凝出真气。”

郭大悟起身谢过对方。宾主几人一起喝了杯“结束酒”。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今世异人图之风动神州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今世异人图之风动神州
上一章下一章

第六十七章 温寒(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