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永乐盛世的经济情况
“反塞是表象,利益分配不公才是本质。”
这是被钦定为“新民学校案”的反塞浪潮,或者反塞事件被平息后。朱棣父子根据锦衣卫奏报和三司会审的案宗为依据,与姚广孝及内阁诸公反复讨论得出的结论。
攻击学校、口岸、商店等看似以商人及流民为主,但各司衙门也抓捕了不少参与其中的士子文人。
这就不能当作普通民乱处理了,因为这背后是帝国维持朝纲伦理的秩序问题。
今年才把【永乐大典】编完,偏偏遇上这种事情,朱棣也不禁连呼“晦气”!
所谓“利益分配”是不包括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小民在内的,当然也不包括那些奸商。
而是中下层士绅阶层被隔壁塞国隆隆的机器声响和工业化的呐喊,集体吓破了胆。
这么说也不完全准确,是尚停留在农耕社会分配模式下的他们,是对塞国商人创造出惊人的财富而感到嫉恨。
嫉恨之外,是大量商品及银钞输入,对他们原本财富的稀释,俗称“通货膨胀”。
说的更精确些,是大明的内朝与外朝产生了割裂。
内朝官员大多家底殷实,又居于中枢。南京那什么地方?首善之地,信息中枢。
这些年的外海贸易,塞国通商,援助贷款,劳务输出等等,试问哪条可以绕开朝中衮衮诸公?
所以,对于从洪武末年开始,持续了十余年的白银净流入,以及塞钞流入导致的通货膨胀,他们感受并不明显。
影响最大的,正是那些中下层的士绅。
这些人的收入来源最大的部分是地租,但这些年大明的粮价表现相当平稳。
一石粮食基本在0.5两银子附近波动。
主要原因有三点:
大明立国之后,虽然有征讨北元的战役、明塞之战和靖难之役,但战争始终在局部,没有波及大明的基本盘,江南富庶地区,此其一也;
从太祖起,连续三任皇帝都致力于恢复农业生产,并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此其二也;
美洲玉米等作物的引进,加之风调雨顺,粮食产量较足,何况近几年塞国已经开始对大明出口粮食,此其三也。
所以通货膨胀对于几乎没有消费能力的底层农民似乎影响也不大,反而是那些价格高昂的工业产品流入,彰显出士绅阶层的衰落。
这不奇怪,早年间塞国最抵制工业化的也是这批人,但他们有幸卷入到塞国体系之内,搭上了时代的顺风车,纷纷从地主转变成了工商业主。
被税务局天天堵门口的王西宝,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现在他老王家公司开了一个又一个,比谁都猛,还把蒙古不少亲戚都拉到塞国,共同致富。
大明的经济好不好呢?其实还不错,我们把大明的国民生产总值分为四部分,便于看得更加清楚:
一、消费。洪武时期,大明的消费就是大家吃的粮食,加上柴米油盐酱醋茶,以及衣服这些。
这些年从塞国流入大明的商品,总额超过了六千万元。其中约有五成流入日本、朝鲜及北美各国,郑和下西洋后,有部分塞国商品也被纳入大明的朝贡贸易体系。
和原本历史相比,大明的朝贡贸易变得务实,看似还需要贴补一些,但夏元吉利用塞国产品价格的不透明(信息不对等),挽回来不少,起码没怎么吃亏。
二、投资。农耕时代几乎没有投资的概念,但现在对工商业限制没那么死,比如石油开采、炼油、轻工业(自行车之类)、房地产、船舶工业、冶铁、煤炭等领域还是有相当规模的投资,只不过投资规模普遍不大,全国的投资额度也才不过千万级别。
三、朝廷购买。这是个比财政收入更广泛的概念,其中自然包括粮食税收,还有因徭役支付的工钱,军火武器,马政开支,官员及军队粮饷之外的津贴。
在塞国的影响下,大明现在也不得不加强对于火器的研究与生产,但这部分开支巨大。
举个例子,大明的铁锭卖到塞国,大概是60-70元/吨;塞国的螺纹钢卖到大明,价格是3500元/吨。
这个没办法,塞国的钢材做的菜刀,把大明的军刀一砍两半。
火绳枪也只能用塞钢,但没有人家的高温熔炼技术,你只能靠手工一点点敲。虽然也有塞国的车床辅助,但塞国出口的刀具都是落后好几代的产品。
即便如此,这个项目也比洪武朝时期高很多。
四、净出口额。这也是这些年大明财政没被塞货冲垮的关键,因为大明掌握着长江这条黄金水道。
如此一来,虽然塞国现在有了北部湾,但来自美洲的货物有九成五以上是从大明流入塞国的。
别的不说,单橡胶这一项,大明可算死死攥住了塞国人的卵袋。价格年年涨,涨到大明这边都觉得离谱,但塞国人就死扛着,来多少吃多少。
刘氢她们带回来的橡胶种子已经培育出来了,现在已经在四川、广西、云南、安南、台湾等地的种植园移种。可橡胶树不易种,而且至少六年才能产胶,对生长环境要求又比较高,目前塞国控制的地盘,最适合的就是安南和台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但现在橡胶下游制品太多了,轮胎自不必说,什么水管、胶鞋、暖水袋、安全套、运输带、球胆等等,太多领域需要橡胶了,而且量都很大。
这还没算即将兴起的电气行业,那些电线的绝缘材料还得靠橡胶。
所以把这些转口贸易算上,大明的进出口竟然神奇地保持顺差。
尽管如此,大明在人口体量差不多是塞国六倍的情况下,国民生产总值也才一亿元左右。
而大明皇帝,有战略性忘记给员工加薪的传统。
永乐朝的官员收入比洪武朝其实没啥改善,又要下西洋,又要迁都,又要开漕运,还要修永乐大典。
这还没算刘学勤帮朱棣把征安南那一仗给越俎代庖了,另外,塞国人把白纸打到地板价,修书这块的花费可算省了不少。
不然的话,还不知道后来得落下多少饥荒呢。
“啊?那就涨吧,我没意见。太子,你和少师他们一起,先拿个章程出来吧。”
“还有。”
朱棣一拍脑门,想起什么似的说道:“朝中官员好办,在野士子之心,如何安抚,计将安出?”
解缙叩头道:“皇上,塞贼与我不两立,若不早除之,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帝闻言,良久不语,最后叹了口气,淡淡说道:“先论安内之事。”
解缙又道:“塞烟流入我国久矣,自奔马烟厂建成,大量私入我国,如今更是口岸俏货,赚取我银钱无数。”
“不若禁其入关,将其种植之利转入士绅之手。户部亦可效仿彼国,建官办烟厂,以充实国库,既可安民,又能利国,何乐不为?”
他的想法倒是和晚晴的林则徐有些异曲同工,据《林则徐传》载,“鄙意亦以内地栽种罂粟,于事无妨。所恨者,内地之民嗜洋烟而不嗜土烟。若内地果有一种黄蓉(阿芙蓉,即鸦片)胜于洋贩,则孰不愿买贱而食?”
不过朱棣听了不禁老脸一红,当年他为了争皇位,私下与塞音老贼结盟,没少帮着塞区买卖香烟、药片之类的违禁物资,现在想来,却是与虎谋皮,太糊涂了!
但这段黑历史他可不想再提,他还没想明白这办法如何,就听太子说道:“此事万万不可!”
见朱棣投来询问的目光,朱高炽又道:“烟草之利甚巨,断然不输盐铁。盖历年流入我国种子甚少,朝廷已在陕西、湖广屯植,倘时机成熟,则可一举纳入国营,可保国库数十年无虞。”
“此时若断塞国香烟供应,一则我等无以为继,二则恐其翻脸,断我国之贷款。故解学士之计不足取。”
朱高炽自靖难之役开始,就和姚广孝合力理政,他的治国理政的能力很可能是大明诸帝中最强的那个。
这些年与塞国往来频繁,朱高炽心中有数,知道两国国力已经相当悬殊。只要不出现巨额逆差,则闭国之策绝不可行,否则一定会招致塞国的报复。
“那就先议到这儿,你们下去再想想。”
朱棣对此没有办法,他深深看了眼太子,内心甚至有一丝邪恶的念头。他有些嫉妒这个好大儿的才干,也不想将皇位传给他。
“既然位子给了你,那老子折腾出的窟窿,你日后慢慢填补吧。”
他心里不怀好意地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