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失道寡助,天人共弃

第218章 失道寡助,天人共弃

月沉高树,夜风呜咽。秦宫深处,寂静中唯余宫灯摇曳,映得满堂金碧闪烁,若隐若现。此时的咸阳城,正如这夜色,风波暗涌,杀机四伏。

范雎立于殿前,披一袭乌色长袍,袖口绣金边微微发亮。虽是春夜,他眉间却凝结了冬日的霜寒,面容如同雕刻般紧绷。一封密奏方才送至昭襄王案前,言辞激烈,矛头直指范雎。奏章措辞间虽未明言其罪,却字字含刃,针针见血——邯郸战线失利,范雎之策不仅未建奇功,反令朝堂震荡。兵疲粮绝,民怨四起,诸侯趁势作乱,国势摇摇欲坠。

昭襄王倚案而坐,眼神低垂,透过密奏的字里行间,似乎能嗅出朝堂暗涌的血腥气。他曾对范雎满怀信任,任其主持国政,但如今种种迹象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一手提拔起来的相国。他微微抬眼,看向殿中侍立的范雎,声音沉如寒铁:“相国,此奏所言,可有诬陷?”

范雎忙躬身上前,满脸谦卑,却难掩眉间一丝焦灼。他道:“大王明鉴,邯郸战局虽失利,然非臣一人所谋。战场风云变幻,非我朝堂可尽控。”言罢,他轻轻顿了顿,又补充道,“若非臣前谋筑三晋分裂之策,恐邯郸早已铁壁难攻。”

昭襄王未置可否,指尖轻敲案几,发出清冷的声响。他深知范雎言辞犀利,纵有过失也总能找到话术为自己开脱。然而,殿外风声愈紧,范雎独掌国柄多年,早已招致诸多怨恨。这些怨恨如今似堆积的干柴,一旦有火星,便可燎原。

夜深人静时,张述正坐于书案前,几案之上散落着几封密信,皆是他近日暗中筹谋的结果。他面前一盏琉璃灯,烛火跳跃,将他的侧脸映得如刀削斧凿般冷峻。他缓缓展信,信上言辞极为隐晦,却已点明范雎与武将郑安平间的嫌隙。张述眼底寒光一闪,轻声自语:“失道寡助,天人共弃,范雎盛极而衰,时也。”

近月来,张述一面以谋士之身协助武将集团,一面暗中联络多方势力,意图孤立范雎。他深知,秦国非一人之天下,范雎独断专行,早已激起朝野的隐怒。他所需做的,只是为这怒火添上一缕风,让它自焚于盛名之下。

“张参事。”忽然,门外传来低唤,是他的亲信徐澄。张述微微颔首,示意入内。徐澄上前跪地呈上一封信函,面色沉重:“邯郸战线来报,郑将军大败,城内兵员不足,民心惶惶。”

张述捻信在手,目光如鹰隼般锐利。他扫过信中内容,神情却未见一丝波动。稍顷,他起身而立,长袍垂地,风姿冷峻。“此乃范雎失策之证,不必多言。”他转身嘱道,“即刻传信武将各营,言邯郸战线失利,朝堂必议。”

徐澄得令离去,张述却未急于作下一步布置。他踱步至窗前,月光洒在青砖地上,映得他身影孤长。他目光望向远处咸阳宫巍峨的轮廓,低声喃喃:“范雎,秦国国势已至危崖,奈何你志得意满,却无力回天。”

翌日朝堂,殿内肃然,百官肃立,唯范雎一人独跪殿中。他昂首陈辞,声色俱厉:“大王,臣之计谋,皆为秦国千秋之策,奈何某些人借机挑拨,以求私利!”他的目光冷冷扫过众臣,却见不少人低头不语,唯有张述与武将集团代表,神情自若。

张述站出,手持一封奏章,声音沉稳:“相国所言恐失偏颇。邯郸失利,非朝堂推责,而是战局明证。臣与将军郑安平曾多次向相国陈述粮道不足、兵力短缺之患,然相国置若罔闻,致今日之败。”

言至此处,他深深一拜,声音铿锵有力:“臣斗胆以为,朝堂权衡,应以国势为重,而非独尊一人。”

张述话音落下,殿内百官窃窃私语。昭襄王眉头微皱,抬手止住议论,面色冷峻,沉声问道:“相国,可有回驳?”

范雎抬头看向张述,目中尽是冷意,旋即转向昭襄王,正色道:“张参事乃一介谋士,安敢质疑国政?臣身为相国,非一己私心,乃为大王而谋!”

昭襄王目光扫过张述与范雎,沉吟片刻,终未表态。然而众臣心中已有分晓,张述虽未出言激烈,但步步为营,已令范雎陷入孤立。

朝议结束后,张述行至宫门外,忽听身后脚步急促。他回首,却见郑安平急匆匆赶来,神情凝重,言辞恳切:“张参事,今日之议,实令范相颜面尽失,他必不会善罢甘休。”

张述微微一笑,语气淡然却隐带深意:“郑将军何须多虑?失道者,天人共弃。我不过顺势而为,实无害人之意。”

郑安平闻言,眼神一滞,旋即拱手告退。他看着张述离去的背影,心底浮起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秦国未来,似正由这位谋士一手操控,而他的每一步,都令局势愈发深不可测。

夜深,张述独坐书案,窗外冷月如霜。他心底清楚,范雎纵然权倾一时,终究难逃大势所迫。棋局已布,唯待最后一着。秦国的未来,将不再属于任何一人,而是属于顺应天时者。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秦风烈:谋士沉浮录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军事历史 秦风烈:谋士沉浮录
上一章下一章

第218章 失道寡助,天人共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