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夏先衍归来后新的调整
值此岁末之际,随着夏先衍的顺利归来,中央郑重召开了关乎灵源之地的本年度最后一次关键会议。此次会议将目光聚焦于灵源之地的深度发掘与高效利用,全力谋划推动这一神秘之境迈向全新的发展高度,力求使其在未来的征程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为国家的整体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自灵源之地对年轻人开放以来,政府通过对进入人员的精准统计,成功获取了详尽而宝贵的测试数据。依据此段时间内灵觉觉醒的实际情形,深入分析并精准统计出了当前这些灵源之地能够切实支撑修行的具体人数,为后续的决策部署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灵源之地所蕴含的灵气,其储量足以确保所有华夏儿女顺利觉醒,甚至能够充分满足修行者在修行之路上的持续消耗,为修行者提供稳定而充足的能量支持。
当前灵源之地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在于造化之气的相对匮乏。正是由于这一关键要素的不足,致使部分修行者在觉醒灵觉的进程中遭遇阻碍,出现了排队等候觉醒的状况,极大地影响了修行效率与整体进度。
即便是已有部分先行者凭借着对灵气的高效吸纳,成功将身体机能调整至最为理想的状态,万事俱备,只待造化之气的助力便可实现灵觉的觉醒,政府现阶段也无能为力。
政府在现阶段面对这一困境,虽竭尽全力却暂无良策。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灵源之地的开放态势必须坚定不移地持续下去。
在此情境下,能否率先觉醒灵觉,便取决于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特质,以及其对华夏文化发自内心的深度认同。
这一决策赢得了大多数华夏民众的衷心拥护与赞赏。如今,所有人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天赋固然是上天的恩赐,难以左右,但其余影响修行进程的因素,皆掌控在个人手中,尤其是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更是成为了修行之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最开始的时候网上还有喜闻可见的新闻报道,有人仗着自己的关系,想要入驻灵源之地的核心之处,结果灵源之地的操作比政府的速度更快,直接将这类人拉入黑名单了。
除了进入黑名单的本人,谁也不知道多久才能够从黑名单中放出来,反正这些人暂时被定在了起跑线的起点上了。
这下所有人都知道了灵源之地是有意识的,进入灵源之地的人群素质直接飞速上涨。
灵源之地的意志,为华夏修行之路的开启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开端。
鉴于灵气能够足够供应,政府进一步开放了灵源之地。开始安排所有在岗或者已经退休的曾经奋斗在一线的科研工作者进入灵源之地修行,并将改良版的《引气诀》传授给了这些工作者。期待他们能够利用灵气修复损伤的身体。
参加完这次大会,夏先衍一直紧绷着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对他而言,所谓的放松,并不是不工作了,相对来说不去灵源之地调查就是休息,现阶段他还是有很多工作要忙的。
比如御灵部的工作,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他参与进来;
此外,功法的传承工作同样至关重要。尽管如今已有不少专门负责教授功法的老师,但绝大部分教师仍需依赖夏先衍亲自撰写的功法典籍作为教学蓝本。
之前都是有空就写几幅,现在回来了,就需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撰写功法。
看到如此多的功法缺口,夏先衍暗自松了一口气,庆幸自己的修为已然接近黄庭境圆满之境。
随着境界的提升,往昔撰写功法时的那种艰难晦涩之感渐渐褪去,如今对他而言,这一过程已不再如从前那般吃力。凭借着深厚的修行底蕴和渐趋圆满的境界体悟,他精心创作的功法已足以满足教学之需。
他还时不时的给在长安培训的修行者提供修行心得,那些接受功法传授的学员们正刻苦修行,逐步积累着自身的修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展现出了不俗的天赋与潜力,修行进展颇为可观。
一旦这些学员成功晋升到通灵境,他们便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去领悟和传承功法的精髓,届时,他也将从这繁琐的撰写功法于宣纸之上的事务中解脱出来。
夏先衍归返一周之后,御灵部颁布了一项重磅新规,对修行境界的划分进行了全面更新。此前,修行境界的大境界之下还存在着复杂的小境界细分,这使得不同类型修行功法的修行者在衡量自身修为时缺乏统一的标准,常常引发各种混乱与误解。
如今,御灵部大刀阔斧地取消了这些繁杂的小境界划分,仅仅将其初步划分为初阶、中阶、高阶、圆满和极境五个层次。
对于广大修行者而言,新的划分方式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无论是修炼何种功法的修行者,无论是修天文法还是人文法,都能够依据这一通用的标准清晰地定位自己的修为层次,从而更准确地评估自身实力。
在历经数月的潜心钻研与不懈努力后,关于修行功法的验证工作终于迎来了阶段性的重大成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随着对这些功法的深入了解与精准把握,其保密等级也相应地进行了合理调整,适度降低。这并非是对功法传承的轻视,相反,这是基于一种更为深刻且长远的考量。
华夏文明孕育出的这些修行功法,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智慧结晶,它们深深烙印上了华夏文明的独特印记。
文化的壁垒却成为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与筛选机制。想要真正领悟并修行这些功法,就必须深入学习华夏文化,从内心深处认同华夏文明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只有在这种文化认同的基础上,他们才有可能跨越文化的鸿沟,触及到功法的精髓所在,否则,即便获取了功法,也难以窥探其内在的奥秘,所见到的只是一篇汉字的文章而已。
如此一来,通过文化属性的保密,不仅保障了功法的传承与发展,更使得华夏文化在修行领域得以广泛传播与弘扬,进一步彰显了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与强大影响力。
简单的概括就是,“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
该语句源自唐代韩愈的《原道》一文,原文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它强调的核心是文化认同而非单纯的血缘或地域因素。在华夏传统观念中,华夏与夷狄的区分并非仅仅基于种族特征,更重要的是文化的差异。
华夏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包括儒家的仁义道德、礼仪规范、政治制度等,被视为文明的象征。
从古老的华夏部落联盟开始,人们就以共同遵循的礼仪、道德规范、语言文字以及生活习俗等文化元素来界定群体的归属。
这种文化认同并非是基于固定的种族或地域界限,而是一种更为灵活且富有生命力的精神纽带。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尽管各诸侯国之间存在着政治上的纷争,但在文化上却有着深厚的共同根基,都以“周礼”为尊,传承着华夏文化的核心要义。
这种超越政治实体的文化向心力,使得华夏文明能够在内部保持相对的统一性和连贯性,同时也为外部民族的融入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标准。
当周边的夷狄族群开始学习和接受华夏文化的这些核心要素时,他们便开启了融入华夏大家庭的大门。
当开始夷狄族群认同华夏文化,并遵循华夏的礼仪规范和道德准则,践行华夏的社会制度时,他们就彻底融入了华夏族群,成为了华夏的一员。
华夏文明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民族走向这条文化认同之路。
例如,历史上的北魏鲜卑族,在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后,全面学习汉族的语言、服饰、礼仪、政治制度等,加速了自身的汉化进程,从而在文化层面上逐渐与华夏族趋同,被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体现了文化对于民族融合和身份认同的关键作用。
这种民族融合的实践,使得华夏文明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断汇聚各民族文化的涓涓细流,从而使自身的内涵更加丰富多元,也进一步强化了其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特质。
华夏历史上多次出现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情况,如蒙古族建立元朝、满族建立清朝等。
在这些时期,尽管政治上的统治阶层发生了变化,但在文化层面上,少数民族统治者往往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汉化政策,学习和吸收汉族文化的精华,以巩固其统治地位,并促进本民族与汉民族的融合。
这种民族融合的过程并非单向的,汉民族也在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吸收了对方的文化特色,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华夏民族格局。
文化认同至上和民族融合的理念相互作用,共同孕育了华夏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华夏文明不是一个封闭的、排他性的文化体系,而是具有强大的同化能力和吸引力,能够接纳和融合其他文明的文化元素,使不同文明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法华心经》也就是基于华夏文化的包容性,以华夏文明为基础融合其他文明的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