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上册》(1)

第一章 《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上册》(1)

家天下是不可持续的

我喜欢这一部书稿。

八十章,约九十万字,众多历史人物,巨细纷呈,驾驭起来委实不易。然而,我读时的感觉是,作者驾驭得很自信,因而很从容,一切了然于胸,十分稔熟,故体现着一种娓娓道来,行云流水般的叙述风格。

我之喜欢这一部书稿,是逐渐的过程。起初,是有些讶异的。

当刘邦口中骂出“他娘的”时,我讶异了。

刘邦、萧何、樊哙、张良……这些历史人物之间“起事”之前便有交往了吗?对此我怀疑,便也讶异。

那是一段刀光剑影、金戈铁马、征战不息的历史。为什么对两军拼杀,每每几万人、十几万人、几十万人恶战得天昏地暗、鬼哭神泣的大场面缺乏“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刀剑千万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的渲染描写呢?不解。讶异。

怎么起初的刘邦们、项羽们,其言其行,其喜其怒,其冲动其城府,读来竟仿佛如今的些个农民兄弟呢?困惑顿生,讶异大矣。

然而还是被作者自信满满、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的铺展所吸引。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文稿。终于罢读,结果是感慨多多。

我曾因我的种种讶异,与作者交换了一次看法。

泽俊先生笑问:“你对那段历史,那些古人,一向已有定见,是吧?”

我点头。

连中国象棋历来都以“楚河”“汉界”分开红黑棋子,足见那段古史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深远,我当然亦知二三的。依我看来,那一段大事件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分量,与战国时期,与三国时期,是难分轻重的。

泽俊先生又问:“那么,在你心目中,刘邦们、项羽们等历史人物,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

于是我想到了“霸王别姬”“鸿门宴”“韩信点兵”“萧何追韩信”等京剧剧目;想到“四面楚歌”“项庄舞剑”“沐猴而冠”等成语典故;想到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等豪言壮语;想到了各种版本、各种画法的刘邦们和项羽们,他们一个个气宇轩昂,神威凛凛,皆如天生的英雄,胎里形成的霸王种子一般。正所谓成也了得,败也了得。尤其刘、项二人,哪个不是“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叱咤风云陡转,一挥师地动山摇的雄霸呢?

我说:“总不该像些个农民吧?”

泽俊先生又微笑了:“撇开萧何、张良、韩信、叔孙通等儒者人士,刘邦以及当初与之起事的那些人物,其实都是古代走投无路,被迫造反的农家子弟呀!项羽虽有贵族血统,但也是亡国贵族的后代,所受古文化的影响极有限,在起义之前,气质上终究还是‘愤青’的成分多一些的。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写农民造反,应像造反的农民,切莫先入为主地视他们为英雄,于是沿袭英雄该怎么写的套路。英雄不英雄,那是他们后来的事。起初的吕雉,我也只当她是一个普通的农妇来写;起初的妙逸(虞姬),我觉得与现今沦为‘三陪女’的农家少女大约也没什么两样的。刘邦与女人们的多角关系,项羽与妙逸的生死恋,都带有得势前后的农家子弟,一朝称霸的破落贵族子弟与女人们的关系色彩,依我想来似乎更符合古事古人的原貌。还有他们和她们的语言,我也要求自己以白话文甚至现代语来写。我不想写成一部文言连篇的书。古代的那样一些人物究竟怎么说话,其实是我们今人谁都不敢断定的。我们已经接受了的人物语言,都是修史的古代史家们以自己的文采加了修饰的。按那种语言水平看,刘邦们,项羽们,陈胜们,吴广们,岂不都成文言大师了吗……”

我茅塞顿开,困惑全释,连刘邦动辄“他娘的”,也一并认同了。

泽俊先生的书稿,某种程度上颠覆了我对古史今写一类书的看法。我因我的阅读习惯被颠覆而更加喜欢它。

这部书稿中,有些人物的对话给我留下极深印象,如——刘邦对吕雉说:“我这么拼死拼活地打天下容易吗?我又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为了这个家吗?”

刘邦对刘太公说:“儿臣小的时候,太上皇常骂儿臣无赖,不如刘仲能置产业,现在大人看看,谁置的产业多?”

还有刘太公与王陵母亲的一段对话:刘太公:“咳!这些孩子们瞎折腾,也不知能不能成事,害得我们这些快入土的人整天跟着他们提心吊胆的。”

“太公不必担忧,孩子们肯折腾是好事,好男儿就该如此,哪怕不成,也不能失了男儿这口气。况且,我看汉王行事,一定能成!”

“果真如此,我们这些罪也没白受。”

又如妙逸对吕雉说:“我从来没想过让他(项羽)当什么王、什么帝,只要两个人能在一起就好。”

还有刘邦去世前与诸臣刑白马盟誓时说的话:“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诛之!”

也有一些事情给我留下极恐怖的印象,如吕雉对戚姬的残酷迫害,将彭越的肉熬成羹分送给被她视为“敌对势力”的人,与美国恐怖电影中变态杀人魔的行径没什么两样。

于是联想到“文革”时期毛泽东对江青的评价:“有吕后之心,无吕后之才。”——不禁脊上一阵发寒。

毛泽东在其著作中曾经写道:“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失败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

如果说刘邦们、项羽们当初造反是为了推翻秦暴政,属于阶级斗争的性质,那么,他们之间后来的连年大战,致使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又说得上是哪门子阶级斗争呢?还不都是为了自家当皇帝!他们的追随者们,还不都图的是封王封侯,图的是个人日后的荣华富贵?在这种性质的征战中,战而败者,只有死路一条。不战而降者,也只有死路一条。当时幸免一死,日后也几乎必死无疑。因为,企图将天下一统之后当成“家业”的人,他是谁都不信任的。君不见,韩信的下场如何?刘邦对萧何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相,也是多么的惕心重重!对张良那么轻功名、求淡泊的谋士,居然也腹议再三啊!萧何被刘邦下过大狱,樊哙也几乎被刘邦杀了。甚至对皇后吕雉,不是也曾暗暗叹过——夫妻关系,只剩下相互利用的权力关系了吗?结果怎样?自己一命呜呼之后,他刘姓家族的皇亲以及忠于他们的臣将,还不是被自己老婆吕姓家族的势力赶尽杀绝吗?而吕雉亡后,她家族的权贵人物,同样也被周勃、陈平几乎斩草除根,京城里死了几千人,血腥弥天……谈开去,一部中国史,尧、舜、禹三帝时代,乃“天下为公”的时代。神话也罢,传说也罢,起码有文字的史册中,确曾那么记载过。之后,“家天下”的史页就翻开了。

于是争来战去,一时你是“贼”,一时我成了“逆”,左不过都想使天下有朝一日姓了自家的姓,并且能将天下作为祖业,代代相传,千年万年,固若金汤。

大清王朝经营家天下的时间算是长的了,但也不过二百多年。在历史的长河中,那叫“一瞬”而已。

国土沦丧了,大清的皇子皇孙们,每对皇祖皇宗们的牌位愧曰,祖上传下的社稷江山怎样怎样……疆土成了一家一姓的江山;国家成了一家一姓的社稷,封建统治之根上是腐朽的,正是腐也腐在此点,朽也朽在此点。即使明君贤主,坐在“家天下”的皇位上,迟早也要连自己一并腐掉了,朽掉了。因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是历史大趋势,而“家天下”终究是不可持续的。

一部书稿能引我发出这些情不自禁的议论,我认为便是很值得我读的书了。

如果说我对此书付印前还有什么建议,那就是——我赞成作者并不在战前事后的谋略和战争场面两方面耗散太多笔墨,而侧重于对人物之间的种种复杂微妙的关系的揭示。但,有几场战争的惨烈,该渲染的还是渲染一下为好,比如楚汉两军的最后一役、项羽之死。毕竟,从文学的角度,那是很值得以泼墨笔法与工笔笔法交错呈现给读者看的……大兵如市,人死如林,

持金易粟,

粟贵于金。

抄一首汉代童谣,结束此序。

梁晓声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套装共2册)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套装共2册)
上一章下一章

第一章 《流血的皇权:楚汉争霸.上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