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7章 《李建国》下部来了

第927章 《李建国》下部来了

第927章《李建国》下部来了

五月上旬,国内的舆论被互联网大会刷了屏,到了中旬的时候,最大的新闻是中国与欧盟在燕京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双边协议。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一项极其艰难的谈判较量。从八十年代初的酝酿准备,到九十年代审议中国经贸体制,再到九十年代中期进入实质性谈判,每一步中国都走的十分艰难,却也十分坚实。

如今达成了与欧盟的双边协议,可以说入世谈判取得了关键性的进展,胜利在望,国人欢喜。

直到六月,大半个月的时间里,林为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李建国》下部的创作当中,度过了最初几天的磕磕绊绊,总算是找回了一些手感。

六月初,折腾了三年的博物馆二期和图书馆终于可以开馆了,林为民是打算正常开馆就完了,可市政府方面非要搞个开馆仪式。

他们的心情倒是可以理解,博物馆和图书馆虽然是属于林为民的私人产业,可毕竟是有公共属性的,建成以后燕京市民又多了个游玩、学习的好去处,燕京也多了两处人文景观。

林为民屁颠儿屁颠儿的来到万先生家,邀请他老人家出席图书馆和博物馆二期的开馆仪式。

“我这老胳膊老腿儿的去了有什么用?”万先生说道。

“去吧,去了你就知道了!”林为民朝他眨着眼睛,脸上挂着几分得意的笑容。

“卖什么关子!”

万先生嘟囔着说道,但他还是去了。

第二天上午,等万先生看到图书馆大楼外立面上那硕大的金光闪闪的“家宝图书馆”五个字一股巨大的羞耻感笼罩全身,让老人家几乎站立不住。

林为民连忙在一旁扶住他,面上的得意怎么也掩盖不住,提醒道:“别激动,高兴归高兴,笑的矜持点,这么多人呢!”

万先生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来:“你把上面那俩字儿给我抠下来!”

“喜欢也不能带回家啊,这玩意现在属于公共财产。你要实在喜欢,回头我再给伱弄一套微缩的放家里。”

林为民完全没有注意到万先生的情绪,仍旧得意洋洋的自说自话。

“唉,有我这么个学生,你就高兴吧。跟你齐名那几个,人家要么有文学奖命名,要么搞了什么文学馆,就你还啥也没有。

咱也不差啊,先搞个图书馆,等你走了以后,我也给你搞个奖项……”

林为民终于注意到万先生的怒视,他恍然说道:“对了,有家宝戏剧文学奖了,你瞧我,把这茬给忘了。你说我是单给你再搞个奖项,还是给他们捐点钱?”

万先生牙关紧咬,默然不语。

“要不,我给你搞个戏剧学院?”

万先生的牙关松动了,这个提议有点让人心动。

“搞什么戏剧学院,不是公办的,让人笑话。”老头儿矫情了一句。

“那就搞个公办的嘛,我给你搞定。”

“唔……”老头儿面上不置可否眼中的高兴却藏不住,隔了一会,他又说道:“办学校花费巨大,还是算了吧。”

“花不了几个钱。”林为民挥挥手,空气之间流动的都是金钱的味道。

师生二人闲聊了几句阳光下那熠熠生辉的“家宝图书馆”看上去也没那么刺眼了,反倒越看越耐看。

仪式过后,博物馆二期和图书馆正式开馆。

大家随着人流进馆参观,数万平的现代化场馆若论硬件条件在燕京可谓首屈一指,哪怕是原来的燕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相形之下也逊色几分。

万先生在图书馆一楼参观了一圈,欣慰的说道:“建的真好,以后要多在底蕴上下功夫。”

林为民应了一声,问道:“上二楼看看不?专门给您开辟了个‘家宝戏剧文学区’,不仅有您的剧本,还有您作品的演出录像、电影、电视剧的录像带。”

巨大的羞耻感再度袭来,万先生感到身体一阵发软,他连忙摆摆手。

“逛了这么一会儿就累了,先这样吧,以后有空再来看。”万先生往图书馆外走去。

林为民略微有些失望,“那您可得记着常来啊!”

听着他的嘱托,万先生离去的脚步加快了两分。

出了图书馆,师生二人站在博物馆和图书馆中间开阔的绿地之上,看着馆门口进进出出的读者和参观者,万先生问道:“这地方花了不少钱吧?以后的投入也少不了。”

林为民点点头,“是挺多的。没事,反正钱也花不完。”

万先生:……

一个多月时间倏忽而过,转眼已是9月,《李建国》下部终于创作完成。

林为民却顾不上修改稿子,又忙起了工作。

时隔近一年时间,国文集团旗下子公司再次上市。

这一次上市的是文诚影视,不过上市地点变成了鹏城证券交易所。

上市当日,文诚影视股价大涨90%,市值达到了52亿人民币,市盈率13倍,受到了市场和投资者们的热烈追捧。

文诚影视的顺利上市让海晏终于在国文集团内部挺直了腰杆,至少在看到于东的时候有了自信。

市值差点归差点,但好歹也是上市公司了。

不过文诚上市,要说最高兴的,还要数国文集团的职工们。

去年文华影视在沪交所上市前,集团普惠职工,让大家可以以五折的价格内部认购股票,集团职工有不少人都买了股票,因此而发了一笔横财,可还有不少人思想保守,硬生生的错过了这么一个发财的机会,等到文华影视上市之后股价暴涨,这些人为此后悔不迭。

今年文诚影视再度上市,大家说什么也不能再错过这样的机会。

自认购通知发出之后,职工们热情认购股票,生怕落于人后。

文诚影视上市后的股价涨幅没有文华那么夸张,文华头上毕竟挂了个中国影视第一股的名头,不过超过300%的投资收益还是让国文集团职工们感到无比幸福。

一天时间,国文集团诞生了8位百万富翁,六十多人获得了六位数的收益,上千人收获了至少一年的工资收入。

集团要是年年都有公司上市该多好啊!

某些职工的这个念头当然是不切实际的。

上市并非是一家公司发展的终点,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文华和文诚的上市直接带动了国文集团影视内容创作的大发展,文诚刚上市,效果还不太明显。

这一年多时间里,文华影视的产量对比上市之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上市后发行的8部电影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这些影片占据了国内电影行业年度总票房的半壁江山,也直接带动了整个票房大盘的上限,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

同时,在电影周边产业这个领域上,文华影视几年的辛勤耕耘也开始逐渐有了收获,每一年的成绩对比前一年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从原本百八十万的边角料升级成为了占据文华影视总营收15%的重要组成部分。

假以时日,未来必然会带给文华丰硕的成果。

这段时间里,因着文诚影视的上市国文集团上下喜气洋洋。

《当代》编辑部内,编辑们审了一下午的稿子,临近下班了,又到了摸鱼时间,大家今天谈论的话题还是文诚影视的上市和股价。

去年文华影视上市,编辑部只有一半人认购了股票,等文华上市以后股价飞升,这帮人后悔的直拍大腿。

这回大家长记性了,认购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积极,聊天的时候少不了讨论一下手中的股票最后能赚多少钱。

不过大家高兴,却有人喜欢给他们添堵,之前劝大家认购股票的姚淑芝每每在这个时候都会火力全开,挖苦讽刺,无所不用其极。

“姚姐,我错了,你就别念叨了。”

这会儿大家刚聊起来,姚淑芝又旧话重提,对大家进行无差别攻击,杨新兰第一个告饶。

“早知道股票能涨那么多,我就是卖房子也得买啊。去年那一拨要是赶上了,现在就不用愁卖房子的事了。”

“你可行了吧,又不是没房子住。”姚淑芝说道。

杨新兰抱怨道:“家属楼哪儿都好,就是学区这一点,真不行。要不然我们夫妻俩何苦这么愁?”

话题聊着聊着就歪了,从股票变成了房子。

有人把主意打到了国文集团正在建设的总部大厦上面,“欸,你们说以后集团的住宅建好了之后,咱们还能分房子吗?”

东三环边上的地块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规划的建筑面积达到了60万平方米,一共分为三期,除了一期是三栋写字楼之外,剩下两期当中都有数量众多的住宅楼。

“你可够贪心的,才分完几年房子啊!”

“可我听说,那些后进集团的那些职工以后都能分到集团的住宅楼。”

“你也说了,他们是后进来的。家属楼那点房子这两年早分没了,人家来了单位,总得有住处吧?

我听说的意思是以后那些开发出来的住宅会以折扣价卖给后来的职工,但肯定不会像咱们当年那样那么便宜了。”

在场的编辑都是国文社的老员工,聊起当年JZ建家属楼时的价格,大家都有些感慨,三四百块一平的价格确实便宜。

这几年,燕京的房价一年一个变化,市内的几个区房价已经普遍达到了4000块,若是要买新建的商品楼,价格还得涨个一半。

相比现在承受着高房价的年轻人们,大家要幸福多了。

正在众人聊的火热的时候,贺启智一脸喜气的走进了办公室。

大家丝毫没有摸鱼被领导抓到的局促紧张,甚至连正在聊的话题都没有停下来,显得十分不尊重领导。

不过老贺早已经习惯了他将手中的稿子扬了起来,高声道:“为民的稿子出来了!”

此话一出,办公室内瞬间噤声,随后响起了一片椅子与地面摩擦的声音,众人纷纷起身围到贺启智周边。

老贺同志点了点头,这就对了。

“下部写完了?”

“这么快?不是说要入冬的吗?”

大家七嘴八舌的询问着老贺,还时不时的动手动脚,这指的是对稿子。

“别动,别动。就这一份稿子,别扯坏了。”

扬着稿子在众人面前挥舞了半天,望着众人眼巴巴的样子,贺启智终于满足了内心的掌控欲,这才将稿子分配下去。

“审稿抓紧点,《李建国》下部要发在第10期上。”

《当代》是月刊,第10期就是10月初,距离现在还有二十天左右的时间,时间紧凑。《当代》的长篇向来是要排队的,不过这种规矩对于林为民这个级别的作家来说根本不是问题。

此时距离《李建国》上部发表已经整整过去了一年半时间,读者们也等了一年半,现在下部终于来了。

老贺双手掐腰:今天可真是双喜临门。

(本章完)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1980我的文艺时代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都市青春 1980我的文艺时代
上一章下一章

第927章 《李建国》下部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