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仙侠转世仙尊vs 小家碧玉青梅(17)
钱府调查出真相后,第一时间传消息去了和钱四郎定了亲事的柳家,柳家也传来消息,表示相信钱四郎的清白。
只待孩子生出来,便能一辩真假,反正那孕妇找上门时,肚子也有八个月了。
偏生就在这个时候,原本一直隐在柳家的柳氏和她娘亲出来了。
也不知道她和她娘是怎么想的,在参加一场梅花宴时,有那好事者问她这件事,柳氏竟然直接回道:“女子应贤惠包容,且多子多孙多福气,若是那女子到我跟前来,敬我一杯茶,我自然要认这个妹妹。”
这话一石激起千层浪。
本朝有个规矩,官家登基,圣人受封皇后后,都要撰写一本类似《女训》的书来传告世人,用以彰显圣人的贤德。
但讲道理,这种东西,哪家命妇不是做个表面,更多是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工具。
谁会拿这东西来约束自己。
这还不算。
等到宴会结束,也不知那孕妇是借了谁的势,竟还真的从钱家重重的管束中逃了出来,当着一众人的面,对着柳市就是一跪,随后涕泗横流地叫了一声:“姐姐!”
说实话,一开始柳氏在宴会上说的话没人当真,只以为她是说面上话。
这孕妇这么一弄,着实是不给举办宴会的长公主面子,长公主当下就眉毛一竖要赶人,连后面紧赶慢赶追来的钱家的人也要把人捂嘴拖下去。
哪知柳氏就当着众人的面,还真应下了那孕妇的一声姐姐。
不仅如此,还满脸友好又慈悲地把人扶起来:“可怜见的,九个月了吧。”
明明是还没成亲的十五岁少女,举手投足,却如那食古不化的老太太一般,眼里仿佛只有贤惠,只有子嗣。
这话连后边跟着追来的钱家的人都一愣。
众人都看向了一边柳氏的娘,这个时候,当娘的就要站出来了。
但看过去后才发现,她娘竟然满脸欣慰,眼里满是自己教了个好女儿的自豪,被众人看着的时候,竟然还挺了挺胸脯一脸骄傲。
这下,大家就都明白了,这柳氏小小年纪,这幅做派,是谁教出来的。
这一幕是发生在长公主举办宴会的园子外的,不仅仅是参加宴会的女眷们看见了,连带着来接人的各府男丁们也都瞧见了。
在有心人的扩散之下,柳家小娘子的贤名,就伴随着钱四郎的荒唐之名,在京城蔓延开来。
或者可以说,柳家小娘子越是贤惠,就说明钱四郎越是荒唐。
如果说,钱四郎本就是个荒唐好色的人也就罢了,她这么一出,还能说是聪明的自保之举。
偏偏这事儿,钱四郎着实是冤枉,后来等孩子一出生,是个人看一眼就知道和钱四郎乃至钱家都没关系,只因那孩子竟然是个高鼻深眼的北匈长相。
但到了这个时候,谁还会关注这事儿的真相。
钱四郎是个走文官路线的,他要考科举,重名声,这事儿不仅将他的名声毁了一半,更重要的是,家事闹到了长公主跟前,以长公主在皇室的地位,钱四郎的仕途基本上算是毁了一半。
之后也的确如此。
钱四郎在会试时,考了三十多名,这个名字,不出意外,在殿试时该是个二甲的名头,最后却成了三甲同进士。
之后被分派了个不好不坏的县城外放,成了个七品县令。
这在钱家满府上下来说,都是很差的开端。
钱四郎不能怨恨官家,当初陷害他的同窗和幕后的主谋,钱府也一一报复了,唯独柳氏,他不仅不能做什么,还得好好娶进门来。
毕竟,柳氏本质上并没有做什么错事,钱四郎若是悔婚,原本就差的名声就更差了。
但成亲了,钱四郎却以要孝顺爹娘为由,独自一人上任。
将柳氏留在了京城钱府。
这事儿吧,钱四郎做的不是个好男人该做的,要是别的新婚妻子遭到这样的对待,明里暗里都会有人同情她。
但放在柳氏身上,莫名就微妙起来。
谁叫柳氏在成亲之前,就做足了自己是当代女德女训代言人的姿态,不知是不是尝到了甜头,她不仅这般标榜自己,还几次在各种宴会上,这般要求别人,惹人厌烦不自知。
这般被钱四郎以孝顺爹娘为名留在京城,算是自讨苦吃。
之后数年,钱四郎在仕途上浮浮沉沉,如今好歹成了一方知府,但和柳氏却一直聚少离多,成婚十多载,也没有孩子。
钱家长辈多次劝说,他也沉默以对,却也不纳妾,和柳氏就这么相处了下去。
今天这场家宴,也是钱四郎从绵州回京述职,钱家一家人难得聚在一起。
赵柔安这么一说,立刻就让满府上下都想起了那几年钱四郎的遭遇。
这事儿吧,钱家和钱四郎不是说全然没错,至少看管不力,识人不清是有的,但若是没有柳氏跳出来,钱家自然能把这事儿悄无声息地按下去。
一时闷笑的闷笑,倒抽一口气的倒抽,观察钱四郎神色的观察。
全场估计只有钱四郎才有心思专心吃饭。
柳氏当然知道赵柔安说的是什么意思,但她却半点不觉得自己当年做错了,反而还真心觉得赵柔安是孺子可教。
她刚要再说什么,边上一直埋头吃饭的钱四郎一句话就叫她闭了嘴:“你若是再多说一句话,我就以成亲十五年无子休了你。”
这话一出,柳氏立刻脸色极其难看地闭上嘴。
她如今以女德女训作为立身之本,但不管是女德还是女训,子嗣的重要性都是写在头几条的。
十五年无子,钱四郎还没纳妾,这就已经弥补了不少他早年的不堪名声,也成了捆绑在柳氏身上的枷锁。
这招,不光明,但对柳氏却实用。
刚好坐在上首的钱老太爷老太君也好似察觉到了他们这里的动静,老太君冲着赵柔安招招手:“平安来,坐在外祖母这里来。”
平安是赵柔安的小字,是她远在江南的爹娘对她最朴实的祝福和期盼。
老太君发话了,柳氏更加不敢再说什么。
赵柔安坐过去,却见老太君又招来一个老妈妈来:“快趁着大家伙儿都在,把时家二郎送来的礼抬来。”
抬来?!
什么东西能用抬这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