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八章 章子俊的自辩书
王琼主管盐政,发现一个小小的平安镇,每年从浙江,福建,广东大批购买海盐几乎垄断了漕运,一路上的漕运主管几乎被收买光了,加上王琼的本性,对天对地对空气开骂了,还上书到工部骂,又在邸报骂,反正要骂到章子俊出来自辩为止。
但凡像王琼这样的人,首先自身有过人之处,那就是务实,在乱世之中,务实是第一位的,不然放到电视剧里绝对活不过三集就要领盒饭了。王琼的父亲王永亨的老师是薛瑄。
薛瑄在以前章回中已经讲过,就是河东学派。而河东学派有一条重要的精髓,就是提倡“实学”。这一点跟章子俊在庐州时的做法很对应,其父王永亨对那时的庐州知府章子俊很是欣赏的,做事务实,为官务实,为人务实。就这样从后来王琼为官任上的一系列举动来看,王琼小时候应该没少受父亲这种务实风格的熏陶。
“出治漕河三年,胪其事为志。继者按稽之,不爽毫发....../边帅请刍糗,则屈指计某仓、某场庤粮草几何;诸郡岁输、边卒岁采秋青几何,曰:足矣。”——《明史·王琼传》
明史里的两个事例。第一个是说,王琼在治理漕河的时候,总结前人的经验,罗列相关数据,编写了《漕河图志》,把漕河所有事项都整理其中,后来的继任者居然找不出一个错误;第二个是说,王琼做户部尚书的时候,对于各地的兵事粮草,仓储情况,运力计算了如指掌,当有人请求拨付粮草的时候,王琼心中稍微计算,便知道对方的真实需求,从而避免了多余的拨付,节约了国家财政,也约束了官员的贪污。
其一,王琼能够跨领域管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一个是治河,一个是钱粮,虽然都涉及后勤保障,但在具体操作上千差万别。王琼都是第一次接受相关的工作,就能在任上做出不俗的政绩,其工作能力之强,叹为观止。这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型官僚。
其二,王琼非常善于用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他治河,编了一本《漕河图志》;他在户部,参与了《大明会典》中关于户口,钱粮的编撰;主持兵部的时候,有《王晋溪本兵敷奏》;出任陕甘三边总制的时候,又出了《西番事迹》......以上著述,朝史暮想还只是说出了一部分,而其中任何一本著述在所应对的领域里,都极其得专业和有见地。如此看来,王琼似乎又是一名多领域的技术型官僚。
一个身兼两种官僚类型长处的王琼,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战略眼光的独到和数据细节的把控,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满嘴口号,空泛虚无的主?王琼的务实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从一名传统的文人角度来说,王琼走这种“曲线救国”路线,频繁接触讨好这些在史书里所谓的“佞臣”,其实应该是经历过心理挣扎的。而本质上,当时已经贵为尚书的王琼,接近的不是这些看似受到明武宗宠幸近侍,而是在用这种方式去接近朝堂,去接近大明的皇权,这一点也能理解。所以说王琼用骂人的方式也是一种做官之道。反正吾就是看不惯你,等着挨骂吧!接下去到了正德年间,王琼越骂官位越高,也是这个时代朝廷需要这样一个角色,就像李东阳一样朝廷需要一个和稀泥的角色来中和皇权跟臣权之间的矛盾。此是后话。
回过头来再说章子俊给朝廷的自辩,让内阁的几位大佬看不懂,明明文字全部能读出来,就是理解不了其实质内容,难道是章子俊没文化吗,难道是内阁的几位大佬没文化吗?都不是,因为这种给朝廷文书,都是平安府中的周辰宇管事打理,周辰宇原本是秀才,也在平安科技学堂进修了二年,对于这种无关紧要给朝廷的“公文”,还是很熟悉的,可是这些年来不知不觉间在用词上面渐渐脱离了高大上的骈文言文格式,喜欢用白话文下书,反正白话文更容易理解嘛,在替家主写自辩文书时,就把要说的内容按白话文写了。
意思是,所购入的盐不是食用的,而是许多工厂使用,比如化工行业,玻璃制造,冶金工业,建材行业,机械生产,电镀作坊,食品加工,车辆制造,纺织行业,皮革工业等等都需要盐。又没有详细说明及使用方法。
可想而知,当这样的文书发往朝廷后,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这个,这个玻璃制造还能理解,据说在琉璃烧制时,撒一把盐能提高硬度,这个,这个冶金工业是什么?这个电镀作坊又是什么?还有那个化工行业到底是做什么的。嗯!不对啊,建材行业是什么鬼?烧砖瓦要用盐吗?
其实购入海盐的实际用途只是食品加工用量巨大,被用来腌制、调味和防腐食品。制作酱料。另外,盐还用于制作面食、糕点和乳制品等食品中。想想平安镇一年的腌制食品产出,就很说明其用量了,各种牛,羊,猪肉及鸡鸭鱼等所需的腌制用盐量,还有大量的酱菜腌制等,而且这些腌制的肉类,酱料,腌菜很受明朝人的追捧,优点是不用买盐也能吃到咸味。
大西北不缺盐,可是多为矿盐,池盐,要经过不少工序的提炼才能食用,食品用盐直接用海盐刨去运输成本,还是比用矿盐,湖盐要减轻的多,最重要是海盐的味道要好,鲜咸味要足。其实在其它的工业中用的就是临近出产的矿盐及湖盐。要是朝廷知道平安镇真正的用盐量,会被吓死,可以说当前大明所产出的所有盐,也供不上一个平安镇工业用盐量。
不过是自辩书么,为了能让朝廷知道用盐巨大,就一股脑儿全说是工业用盐。还有平安伯是买入盐,不倒卖盈利,也不囤积,故而王琼,王大人的指控没道理。又说道:“朝廷盐场产盐,平安伯去盐场买盐,交了盐课税,买的盐自用,不倒卖,没毛病吧。”
可是要说平安伯真的不倒卖盈利吗?似乎也不能保证,在榆林外石湾(横山区)就有一座精盐作坊,在无定河四十里铺也有一座精盐作坊。这二个作坊就是把买来的官盐进一步加工成精盐后,罐装卖的。有木制罐装,陶罐,瓷罐,竹子罐的还有竹木藤杆等编织而成的各种罐状。
石湾的精盐作坊用盐是从盐池,靖边那边生产的池盐,而四十里铺用的却是来自浙江,福建,广东的海盐。
王琼骂完了章子俊,开始骂李东阳主政盐业不力,手段平平,能力有限。反正李东阳被骂也不是一回二回了。反而骂章子俊很特别,有褒有贬,能力最强的人,总有弱项,目前在平安镇有许多东西也不是王琼能理解的。所以也不能一直骂,只是对平安镇大量收盐不理解而骂,反正章子俊也不去搭理,只是让管事给朝廷回个自辩书。李东阳也被骂,所以收到平安伯自辩书后,不想把事态扩大化,本着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强按下去。可是谢迁、刘健不买账,几乎是逼着朱祐樘要严查,朱祐樘没法只能派出查盐御史四出各地查办盐业,抓了一批奸商,放过了真正的贩卖私盐国舅爷。
御史谢昶昌回到朝廷大力鼓吹修建京城至居庸关的铁路,每天找工部尚书徐贯诉说铁路的好处,如果从京城修一条能抵达居庸关的铁路,极大地改善宣府防御蒙古南下的重要任务。无论是派兵还是传递消息,又或是运兵,对大明来说百利无害的举动。最好能直接把铁路修到宣府。
看来谢御史去了一次平安镇后,感受到了那种宏大的工业场景,被震撼到了。徐贯一听要修铁路,直接摇头,工部没银啊。谢御史又跑去户部找周经,开玩笑一个小小的御史找户部要银修铁路,户部尚书周经听后直接打起了太极,最后上书给了内阁的谢迁。
谢迁看到谢御史送来的上疏,很明白这将是能改变大明的一个起点,谢迁早就了解过平安镇的那个叫火车的东西,也想过何不在京城也建造一条铁路,不过是从京城到天津。因为廊坊建有京城最大的粮库,如果能修建一条铁路的话,将极大地把两地连城一个整体。从江南运来的粮食,再从天津可直接通过铁路运往廊坊了,又可以从廊坊把粮食通过铁路运往京城。
可是一看谢御史的路线是京城至居庸关,也有很充足的理由沉思了起来。
在谢迁的推动下,京城要修铁路这样的事,就在朝堂提了出来。朝廷上的许多官员都知道榆林至绥德的铁路五年前就修建了,起先只是看个新奇,到底能不能用是观望,反正那边的一切都不花朝廷的银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便是,天塌了自有高个子顶着,这五年来了解铁路带来的巨大运送能力,从观望到惊讶再到震撼,让许多了解的人有所触动,这一次只是谢御史领头提出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