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抽水马桶
解决了铁牛帮的事情,许武直接回了盟主府。等到他们回到盟主府的时候,时间才过了三天而已,现在祁虎他们恐怕还在路上,连自己老家被抄了都还不知道。
知道许武他们得胜归来的消息,许云修非常高兴,自从穿越过来之后,他天天都要担心铁牛帮来袭,现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至少铁牛帮短时间内没有办法再来侵扰盟主府了。
至于以后,许云修有信心不会给他们任何机会。
没有了铁牛帮的压力,许云修决定过段时间抽空派人去全国各地寻找石墨矿,先把铅笔做出来再说,至于橡胶,他暂时没有这个能力去找,据他所知,那玩意现在只有南美洲有,以现在的航海技术,恐怕从大梁到南美洲一来一回需要几年时间。
而且许云修还不确定这个世界跟另外一个世界到底是不是一样的,这个世界是不是也有一个南美洲?
他想过把塑料弄出来,但是他的知识根本没有办法做到,只恨自己不是主攻化学专业,不然的话现在应该更加得心应手一点。
他也想过,光靠自己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打造出自己理想的幸福庄园的,所以他准备等到盟主府的资金更加充足的时候,去招募一批技术人才到府里面来做科学研究,如果实在没有技术人才,那就从小开始培养。
其实除了橡胶之外,他还想找土豆,这玩意具体的生产地区许云修还不记得了,大概是在北美,不过欧洲现在可能已经有土豆了。
之所以要找到土豆,完全是想要帮忙解决大梁过粮食产量低下的问题。江阴这边的地亩产只有三百多斤,相对于后世差了好几倍。
产量低就不说了,如果每一年,每一亩都有这样的产量,估计大梁国从上到下睡觉都要笑醒。
如果哪一年碰到大旱或者大涝,基本上大家就要勒紧裤腰带了,如果是连续大旱大涝,那么肯定要饿死不少人。
而且大旱和大涝往往是伴随这来的,大旱之后必有大涝,大涝之后,也必有大旱。
如果有了土豆玉米,人们生活质量将会大大提升。
许云修深知,如果没有农作物的产量做基础,生产力再高也是白搭。
……
没有塑料或者橡胶,许云修却没有放弃自己的马桶计划。他画了图纸,让窑厂给烧了一个马桶的胚子出来,然后弄了一个大瓦罐水箱放在高处。
最后又找人打造了一根完整的铁质的水管出来,这个水管没有链接的地方,是完完整整的一根,从水箱大水箱连接到马桶的水箱。
在马桶的水箱里面,许云修设计了一个浮球传感器,没有塑料没有泡沫,这个浮球是用一节竹筒代替的,竹筒天生密封,放在水里的浮力完全够用。
这套系统很简陋,但是功能达到了,只要拨弄中间的小竿子,打开冲水阀门,水就会把马桶里面的秽物冲走,然后大水箱里面的水就会往马桶的水箱里面流入,一直等到浮球到了一定高度把下面的阀门拉起来,水就会停止注入。
原理很简单,功能也实现了,但是许云修第一次弄出来的马桶并不好用。
没有橡胶,水管跟马桶连接的地方的密封性就很难保证,平时不使用的时候,也有一些水从连接处渗出来,弄得满地都是。
如果许云修想要一个方便使用的马桶,第一个解决的就是密封性的问题。他自己解决不了,只能去请教别人,他第一个想到的是造船的师傅,毕竟他们造船对密封的要求很高。
江阴就有造小船的船匠,许云修也从船匠处得到了自己想要东西。
固舟缝,用桐油,鱼油抹在厚布,细罗和油杵禾下塞舟念。用以砌石墙,则筛去石块,水调粘合。
先把麻绳剁碎塞入缝中,然后用桐油石灰制成腻子抹缝,等到腻子固化后在缝中就形成了牢固的防水粘接密封层。
这种密封层很好用,虽然不如现代的密封胶,但是密封效果完全没话说。
许云修回去试了,果然很好用。
而且为了让这个密封胶的效果更好,许云修用木头在铁管外面包裹了一层,然后又在马桶的水箱外面裹了一层木头。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一个简陋的,却完整的抽水马桶就算是制造出来了。
之前造马桶的时候,许云修都是在实验室里面弄的。
值得一提的是,专属于他的实验室已经建造好了,而抽水马桶就是他的实验第一个研究产品。
研究制造马桶的时候,冬兰和夏荷两个丫头一直在旁边看着,她们问许云修这是在弄什么,许云修没有告诉他们,只说等到弄好了再给她们揭晓。他这种神秘兮兮的态度,让两个丫头对马桶都很期待,基本上马桶制造的过程,她们是从头到尾陪着的。
还记得许云修刚把第一个雏形弄出来,试了一下抽水效果的时候,冬兰一脸神奇地看着马桶水箱里面的水流走,又看着水慢慢充满最后自动停下来。
她没有办法想象,这水到底是怎么自己往下流,然后又自己停止的。
只是一个简单的传感器原理,但是冬兰从小又没接触过相关知识,当然不可能弄明白。
当时庄言给她解释了半天,才让她弄清楚水把竹筒顶起来,然后关闭水阀的原理。夏荷读书聪明一点,但是对于这种科学知识跟冬兰是一个样,接受起来非常难。
许云修没有想过让她们两个学习太多科学知识,给她们讲解也没有必要目的,只不过是心情好给她们说说,顺便也向她们彰显一下,她们少爷也是很博学的。
原本冬兰对于马桶的用处是十分期待的,可是当她看到许云修把马桶转移到新盖的厕所之后,整个人就好了,她实在无法想象,自家少爷花了好些天,呕心沥血研究出来的这么新奇的东西,竟然只是用来解手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