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位专家学者作家的审读评语
《括苍山恩仇记》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发人深思,在劳改农场写作,在文学殿堂发光。
——韶华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前书记处书记
《括苍山恩仇记》,场面宏大,内涵丰富,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没有帝王将相的宫廷斗争,没有虚无飘渺的武打功夫,反映清末民间生活,展示江南风土人情,是一部浙南风俗画长卷。
——王朝柱著名作家、《长征》编剧
独特鲜活的人物、扑朔迷离的故事、博大精深的学识、美不胜收的妙趣,以文晓畅说武,凭学娓娓叙史,尽附着在悬念迭生的情节之中。一位传奇的吴越,化心血而为泼墨,将俗闻以就神奇。一部爱不释手、不忍卒读的历史长卷——吴越之传奇《括苍山恩仇记》。
——刘涓迅中国作协影视委员会委员
这是一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巨著之一,产生于十年浩劫的劳改农场,不受意识形态和“四人帮”帮八股的影响,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堪称一流,不仅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欣赏价值,也具有极珍贵的收藏价值。
——古鉴兹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前常务副院长
傲寒梅劲播清香,敢有豪情写巨章。
浩劫空前毫有泪,伤痕背后血凝霜。
唯将正气昭星日,不把良知付酒觞。
字里行间留教益,长供借鉴意尤长。
——蔡丽双《香港文学报》社长,《香港文艺报》总编
我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长沙一个会议上结识吴越先生的;算起来,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了。我们成为好朋友并来往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之所以能这样,除老吴在性格上有突出的优点外,主要原因在于我俩的命运多有相似相同之处:我曾因写作《第二次握手》而成了“反革命”,进过监狱;而他则在劳改营里写成了《括苍山恩仇记》;后来,则我俩都因这样写书而成了作家。
因为与吴越先生来往近四分之一个世纪,所以,《括苍山恩仇记》三卷五册虽然拖了长达十年之久才陆续出齐,但吴越先生都及时地寄给了我。我读后的感觉是:从题材、结构和文学内涵上说,这是一部史诗:一部不讲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只讲平民百姓悲欢离合的史诗!
——张扬(湖南省作协名誉主席、《第二次握手》作者)
大多数历史小说作者的历史文学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共同趋向是“谨守史范”,或者说历史小说就是“历史科学和小说艺术的结合”。当然,一些历史题材作家曾遵照这一观念,创作出了比较有影响的作品。可是,如果始终把它作为唯一的、固定的模式,势必使历史题材的创作与研究这一艺术大流滞潴在一条狭窄的渠道中。而吴越的《括苍山恩仇记》就突破了这一“正宗”历史文学观念的规范,是一部超出“史范”的新作。他充分调动起艺术虚构这一特殊的功能,善于捕捉形象思维中的诸种幻想,以浓郁的通俗性和传奇色彩,较真切地反映了清末浙南山区在太平天国革命失败以后的社会风貌,以及彼时彼地的人们对历史和生活的思考。
——李树声(《中国艺术报》总编辑)
《括苍山恩仇记》宏大的叙事和奇巧的结构无愧于“史诗”的称赞,更重要的是,这部讲述凡人生活的小说,正回归着小说的本来面目,即,首先是好看的故事。
1999年,与吴越先生认识以后,我为他的热情、真诚所打动。细细读他的作品,他的性格已经融化在了他的书里,让那些故事立体和人性化了起来。
由此前溯,1983年,当《括苍山恩仇记》第一版刚发行的时候,由以上特点合成的潜流就推动着该作品70万销量的成绩。并且有理由相信:这种潜流在今年的力量将同样非常可观。因此,我郑重地向大家推荐它。
——侯小强(新浪网副总编辑)
80年代中期,《括苍山恩仇记》曾是一部十分火爆的畅销书,迷倒过众多读者,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出版界多多强调“好看小说”。而《括苍山恩仇记》,许多年前就是众所周知的“好看小说”了。时隔20余年,至今依然“好看”。一部200万字的长篇小说,恢复原貌修订出版,这样难以被岁月湮没的“好看”中,定是有一种坚硬的特质,像浙南那座秀丽的括苍山,岩石是百年恩怨的见证、树林是千年的精怪、清泉潺潺不息,具有水滴石穿的韧性。
好看的故事、好看的人物、好看的山水、好看的风俗,却不仅仅只是一个好看,引人入胜的叙述中,还让人“看”出了许多人性的美丑、历史的正伪、是非的曲直、雅俗的交融。等人们看到“坏”与“恶”之成因深处,也就是该书真正的“好”处所在了。
认识吴老已十余年。90年代初期,年逾六旬的吴老,成为中国当代作家中最早使用电脑写作的人。吴老的勤奋与率真、执着与顽强、超乎常人的勇气与耐力、对文学的痴迷令我辈感佩。想象着1964年初春到1967年深秋,被打成右派的中年吴越,在劳改农场那样特殊的环境中,躲过千百双注视监视着的眼睛,抓紧点滴劳动间隙,坐在田埂上、关在仓库中,一千个饱蘸心血的日日夜夜,偷偷写下了这几百万字的《括苍山恩仇记》初稿,他何曾想到在近半个世纪之后,“括苍山”会再次浮出书海,并且,被众人传颂。
——张抗抗(著名作家、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