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无渡河(2)

公无渡河(2)

李贺迅速抓住了此题的核心:不可以渡河的理由,有很多很多,包括理智上,亦知道渡河是“愚行。

生活看起来正常不过:不仅有物质的满足,甚至有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愉悦。

但是他仍然弃“正常”

如敝履,自甘求死而不求生。

或者,就是《白马啸西风》的最后一句话说的:“那些都是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欢”

李贺把古辞的四层意思,都极到位地表达了出来。

他一贯的风格是夸张而浓烈的,但是这里他没有浪费一分才力,连多余的修饰也无,好似破门直入,哀哀拉住了逼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以长短句式交错,一口气读下来,直堵得人欲狂哭狂喊而不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

茫然风沙,被发之叟狂而痴。

清晨径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

公乎公乎,挂骨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李白所作,自“黄河”

以下到“九州始蚕麻”

,论气势磅礴,尚在李贺之上。

他似乎想用一种“大历史”

的背景,来增加渡河的悲壮色彩。

单就描写而言,是成功了,这本来就是李白的经典笔法,无人能与之匹敌。

但是,也就因为这样的描写太经典了,放到李白哪一首游仙诗里都可以,反而削弱了主题。

才高之人,往往舍不得收敛自己的才华,非要把自己最擅长的那一路拿出来。

好在他没有忘形,还是在追问:“洪水已息,太下太平,一切都很好,为什么还是要渡河?”

于是到了结尾处:“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

公乎公乎,挂骨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

呈现出这一意象,就极具震撼力了。

与二李相比,王建的笔力明显较弱。

“渡头恶天两岸远,波涛塞川如叠坂。

幸无白刃驱向前,何用将身自弃捐。

蛟龙啮尸鱼食血,黄泥直下无青天。

男儿纵轻妇人语,惜君性命还须取。

妇人无力挽断衣,舟沉身死悔难追。

公无渡河公自为”

和前两首杂言不同,王作是齐言。

“幸无白刃驱向前,何用将身自弃捐”

“幸无”

,“何用”

,这样的虚字太软了,蓄积的力量大减。

对“渡河而死,其奈公何”

这一场面的表现,也不如李贺之真切,李白之奇崛。

不过他换了一个角度,仍然在苦苦追问渡河的原因。

“公无渡河公自为”

,最后归结于个人意志和自我选择的结果。

但是他说到“悔”

,就错了,如果有一丝一毫的“悔”

,渡河这一激烈行为就彻底没有可能发生。

温庭筠作,又更逊色一点。

“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

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

二十五弦何太哀,请公勿渡立裴回。

下有狂蛟锯为尾,裂帆截棹磨霜齿。

神锥凿石塞神潭,白马**赤尘起。

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其实,他的手法和李白是一样的。

也就是由远景摄入,拉近到渡河一刻,然后及渡河之后事。

他的描写不可谓不好,但是并不是高度个性化的。

“请公勿渡”

已经大大折损了语势,最后“公乎跃马扬玉鞭,灭没高蹄日千里”

,把惨痛的死亡消解为高蹈成仙,似乎想另开一层境界和遐想,却几乎把悲剧色彩全数抹煞。

王睿之作,则偏离了主题。

“浊波洋洋兮凝晓雾,公无渡河兮公苦渡。

风号水激兮呼不闻,提壶看入兮中流去。

浪摆衣裳兮随步没,沉尸深入兮蛟螭窟。

蛟螭尽醉兮君血干,推出黄沙兮泛君骨。

当时君死妾何适,遂就波澜合魂魄。

愿持精卫衔石心,穷取河源塞泉脉”

王睿试图作“其奈公何”

的文章,干脆换掉了主角,把渡河者之妻推到前台,把渡河者的命定悲剧,偷偷转化为对坚贞的赞扬。

整首诗写得很悲切,很漂亮,但缺少了那种强烈的,直截的冲击。

所以,这五首里面,当推李贺为第一,李白第二,王建、温庭筠次之,而王睿最差。

诗词之高下,虽无一定标准,到底还是有标准的。

  [返]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中国历史的后门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耽美同人 中国历史的后门
上一章下一章

公无渡河(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