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父母(道光二十年二月初九日)(2)
曾氏的母亲江氏比丈夫大五岁。
她的性格与丈夫正好相反:刚烈、好强,且勤快能干。
曾麟书夫妇共育有五子四女,曾氏为他们的长子。
信中所提到的儿子,即曾氏次子纪泽。
曾氏结婚四年后于道光十七年十月生长子祯第,此子一岁多后与其小姑同时因染痘症而夭殇。
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初二,纪泽降生。
就在这一天,曾氏在隆重的祭祖鞭炮声中离家北上,次年正月二十八日抵京。
从湖南湘乡到北京,途中走了八十多天,由此可见当年进京赶考之艰难。
曾氏在北京,最挂念的是诸弟的学业。
长兄点了翰林,诸弟脸上自然有光,巴望自己早日中式之心也便更加急迫,对大哥的指点也便抱有更高的期盼。
做兄长的自然于此责无旁贷,故一到京城,便急着要诸弟把近日所作诗赋寄来,好切实指导。
信的末尾,曾氏希望家里今后给他写信"
以烦琐为贵。
这几个字充分体现了一个远方游子对家人的关心思念之情,即便后来妻儿迁到京师,曾氏仍希望时常看到来自家乡的絮絮叨叨、巨细皆备的书信。
此中除开曾氏个人的亲情之外,也透露了另一层消息,即中国人浓厚的"
根"
的观念。
不管到了哪里,即便是在京师贵为朝廷大员,或是在外乡成了千万富翁,他也会将所在地视为寓所,当做客居,他的家始终是那个遥远的世代祖居的地方,告老还乡、叶落归根总是游子最后的取向,这就是"
根"
的意念"
根"
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联系的纽带,但"
根"
也大大地局限了中国人的视野、胸襟和开拓精神。
  [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