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为什么让孩子们着迷?
加拿大儿童文学理论家诺德曼教授,在他的《阅读儿童文学的快乐》一书中,分析总结了儿童文学畅销书通常具备的一些特质:1、简单、直接的写作风格;2、主人公与想象中的读者很贴近,他们通常开始是弱者,贫困、弱小、脆弱,需要对付更强大的对手;3、“好人”
和“坏人”
之间皂白分明,在道德标准上很少模糊的成分;4、情节直截了当,关注行动本身,对于人物的动机和思想描述得比较少;5、能充分满足读者的愿望。
虽然主人公理论上相对较弱,但在历尽艰辛后总能战胜强大的对手,最终获得所有人的崇敬。
非常有趣的是,我们几乎可以把上面这些特质完整地套用到《西游记》、《水浒》和《三国演义》上。
《西游记》实际上有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从石猴出世到大闹天宫的部分和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部分。
第一部分,美猴王以一人之力单挑整个天庭,显然作者和读者都同情弱者一方;第二部分,正邪之间更加分明,而一路上的妖魔鬼怪常常比孙悟空还要神通广大,取经的道路实在艰难坎坷,不过历尽艰辛总是能逢凶化吉。
这两个部分显然相互是有矛盾的,但几百年来,没有谁会去较真。
上海美影拍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改编得很好,美猴王终于“造反”
成功,然后回到花果山自由自在地称王。
这个动画片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故事。
如果不考虑自相矛盾的地方,《西游记》的取经故事也绝对是一个儿童故事。
唐僧师徒每一次遭遇妖怪的经历都大同小异,如此反复,不厌其烦。
主要出场人物的动机都很单纯,妖怪通常要吃唐僧肉,唐僧又迂又胆小却铁了心要上西天,孙悟空为报答师傅的恩情矢志不渝,猪八戒遇到困难动辄要散伙回高老庄,沙和尚忠心耿耿而且老实得像个木头疙瘩。
这个顽固的“梦幻组合”
一路演出了几十万字的故事,居然孩子们也不烦,故事讲完了,还巴望着更多。
《水浒》的故事最抓人的地方也是前面的部分,各路好汉没有几个本来活得很自在,虽然大多也有一点风光史,但到头来不是给地方豪强算计,就是被政府镇压。
打虎英雄武松保不住自己的大哥,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高俅整得家破人亡,势力无比强大的官府似乎总是站在非正义的一方。
于是一群英雄豪杰被逼上梁山,揭竿而起,打家劫舍,劫富济贫。
政府无论派出怎样强大的官军,或是纠结怎样凶恶的地方武装,最终还是被这伙乌合之众打败。
故事的线条就是这么简单,人物的动机、想法也不复杂,所以读起来就是那么痛快。
至于招安以后发生的就不再是孩子们的故事了。
不管在成人阅读世界里如何评价《水浒》七十一回以后的故事,至少对于孩子们来说那绝对是败笔。
它甚至可以成为一个教训:如果想写让孩子们着迷的故事,千万别学《水浒》后半部分的写法。
《三国演义》真正让孩子们着迷的部分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作者显然在感情上是偏向刘备军团的,他很可能是出于所谓的“正统”
观念,但这个视角恰好让这个故事变得无比精彩,因为刘备是最弱的一方势力。
如果作者站在曹操的立场写这部小说,最多只能算是一本野史或只能被大人接受的历史小说。
把选票投给刘备是很明智的选择。
这个势力群在真是孱弱得可怜,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称霸中原时,江东的孙家已经统领江南六郡七十一州,而刘、关、张三兄弟还只能在古城的弹丸之地抱头痛哭,逃到荆州,却在昏庸的刘表的手下寄人篱下,在新野小城苟且。
不过这个可怜的小军团居然以皇室正宗著称,整天打着“匡扶汉室”
的正义旗号,读者因为同情弱者的心理也对他们寄予厚望。
所以诸葛亮出山后如神仙下凡,所到之处无往而不克。
这么夸张的事情,大家都宁愿相信是真的。
正因为如此,读者怀着极愉快的心情,看刘备占领西川,决胜曹操于汉中,然后在汉水岸边筑坛称王。
如果作者写到这里就收手,肯定是成功的“畅销书模式。
能坚持把《三国演义》读完的孩子很了不起,很有耐性和毅力,至少比我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