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历史(1)

家族历史(1)

家族历史

研究中国社会的人认为“上下几千年,家族文化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成分”。王沪宁《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页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在西化及城市生活为主的今日,许多中国人不太知道自己的思想行为中,其实充*满了这种宗法背景,对宗法社会的家族观念也不甚了了。下面一段记载体现了中国宗法社会的权力和制约:

在宗法社会的大家族中,一个人出生时要向宗祠上丁,逝世时要向宗祠进主,其他有关一家人口的进出,也须随时向族长房长报告。上丁就是现在的出生登记,进主就是现在的死亡登记。结婚时除请族长房长亲临,出席喜筵外,尚须在结婚的次日,由新人到宗祠祭告祖先,始认为有效。族人在外娶妻,未经向宗祠补办手续的,其所生之子,亦不认为婚生子。年老无子以近房之子侄为嗣子者,亦须经族长房长认可,举行立嗣手续,始认为有效。宗法家族最重要者,即在家谱的世系中,凡婚生子及合法承嗣子,均得在谱系中用红线画成系统,否则不认为婚生子或嗣子,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在宗法社会中,凡现在政府所办的人事登记制度,均由宗祠自行办理。李匀庐《匀庐琐忆》页3。

重视家族和宗族,使宗祠有近乎政府的权力。因此,谈到中国社会,总免不了讨论家族和宗族。谈到自己时,总免不了提及家族历史。

中国人重视血缘地缘,在介绍自己时,总先说故乡所在,然后就是谈自己的祖上家世。在中国近代的自传中,相当不少是按这样的程序来叙述的。大部分的自传中,家世的历史占了开篇的很大篇幅,有些人上溯到第一个迁到现居地的祖辈,大部分人则能够知道五服之内的高祖、曾祖的许多事情,记他们的出身、行状。传主对高祖辈的名号都记得很清楚,称为某某公,语气极尊。家境贫寒,世代务农的人亦重视家族史。齐白石就因为忘了曾祖母的称呼而说自己岂有此理。齐白石《白石老人自述》页3。包括女子亦受到重视家族历史的影响,除了杨步伟是先讲自己,再讲家族之外,其他女的仍不免与男子一样,叙述自己所出生而将来要视为外家的家世。

这种对家族历史的执着,是透过潜移默化的灌输、耳濡目染的气氛培养的:“长辈们最喜欢讲的传奇就是本族祖先生活的情形。这种传奇对我影响很深。”蒋廷黻《蒋廷黻回忆录》页10。讲家族传奇的长辈多是家庭成员,不分男女,都有这种传统;也可能是家中的老仆,尤其是跟从祖上多年,眼看主人的后辈成长的老工人。所说的传奇包括祖辈的丰功伟业,也可能是战乱后重建家园的经历。“说的时候,在无以名状的崇仰景慕之余,意识中似乎都带着一种沾与其荣的滋味。”沈应懿凝《沈应懿凝自述》页47。

上一章书籍页下一章

再见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的最后回眸

···
加入書架
上一章
首頁 其他 再见童年——消逝的人文世界的最后回眸
上一章下一章

家族历史(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