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在大家庭(3)
大家庭生活的一大关键是公共财政,贫富都如是。只是富有的,理财更为复杂,有总账房管理产业收入。每房每月的家用、每人的零用、每个孩子的费用都由总账房拨付,数额有定,不能随意支取。贫穷的没有总账房,由家长或某房当家。几代同堂,人口甚多,所用的往往是祖辈留下的财产,个人所赚的钱也要先归公,再分配。因此,中国大家庭又多了为钱而吵的机会。各房之间,为了夜间抱几束柴炒菜可以吵架,逃难回家第一件事是查别一房有没有偷公共财物。你防我,我忌你。因而作为家庭核心的老人一死,年轻一辈都希望分家。
复杂的家庭关系发展出忍让的哲学,加重了长幼有序的等级。中国人说百忍成金,中国的忍的哲学,不一定完全出于纯理性的理念,可能和社会环境有关。对于忍的教育,从两种新家庭成员开始,一是小孩,一是新娘,广东人所谓“初归新抱(媳妇),落地孩儿”。新娘入门,花轿要等一下才开大门抬入大厅,是要给新娘的脾气捺一下,因为老式大家庭要忍耐才能过下去。杨步伟《一个女人的自传》页56。《论语》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出于忍让和敬长辈的思想。以长辈的意见为依归,既是古代社会倚重经验以求生存的现实,亦是减少冲突的安排。当中国的社会安定,忍让和长幼有序比较容易被年青人接受,当社会急待改变,这两种家庭生活基本要求就变成桎梏。儿童天真,少考虑人情,所以感受到这两方面的问题还不多,反而父母祖辈的爱护要占更多篇幅,唯有长辈极度专横的,才在自传中流露出不满。
正因为中国大家庭制度累积许多不和,所以当西方观念一冲击,令许多人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大家庭制度。三十年代,巴金的小说《家》大受欢迎,因为它是清末民初大家庭崩溃*的社会气氛下的典型作品,道出了当时许多人的心声。
大家庭亲戚多也有一些好处,以家族之力,对遗雏的照料比较好。中国近代医疗落后,急病或产子死亡率很高,蒋梦麟、蒋廷黻、萧公权、建筑家杨廷宝等,实在都是无母的孤儿,而能够没有无母的大憾,家庭成员的助力很大。萧公权的父母双亡,由江西老家搬到四川跟从伯父,绝无寄人篱下的感觉。蒋廷黻母死之后,由祖母照顾了近两年,直到找到继母为止。有时照顾的不单是自己的直属子孙,还及于外姓:包天笑的姑母生育而死,祖母将自己的侄女许给女婿,使幼儿得人照顾;更有一女儿死,再嫁一女儿给原女婿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