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情叫真挚(11)
1952年3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获得了斯大林文艺奖金,5月,雪峰就写出了近万字的长文《〈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在我们文学发展上的意义》。雪峰高度评价了这部小说和它的作者,他写道:“近十年以来,我们的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在成长着;几个比较优秀的作家,已经逐渐能够写真实的人,丁玲的这一本小说是这一方面的一个更为显著的成就。”这部作品是一个重要的收获,“不仅因为它是几部写土地改革的作品中更为优秀的一部,在一定的高度上反映了土地改革,而且还因为这标记着我们的文学在反映现实的任务上已经有一定的成就和能力,标记着我们文学的一定的成长的缘故。”关于这部作品在文学发展上的意义,雪峰认为,“这一部艺术上具有创造性的作品,是一部相当辉煌地反映了土地改革的、带来了一定高度的真实性的、史诗似的作品;同时,这是我们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在现时的比较显著的一个胜利”!雪峰称赞全书“可以说是一幅相当辉煌的美丽的油画”,特别像“果树@园沸腾起来了”这一章,“这样美丽的诗的散文,我相信没有一个读者读了不钦佩的,这是在我们现在还很年轻的文学上尚不多见的文字”。同时又“希望作者更多注意语言的洗练、明朗和大众化”。
丁玲把雪峰这些话记在了心里。第二年2月,她因患腰疾在辽宁旅大治疗,听到北京来的同志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重印,书店里很多,“便找了这本书翻翻,不是依次序的,首先就看了第三十七章‘果树园沸腾起来了’。边读边发现了里面有很多不通的句子,不恰当的字,和太文,文得不好的字。我心里真难过”,从而“现在下决心要修改它(大的修改不可能),至少要把文字上修理得少些缺点或错误”,并且立即动手。
五十年后,即1983年5月,丁玲在第一届雪峰研究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讲话说:“全国解放,我们在北京又见到了。他第一句话就说:《桑干河上》写得好!1952年他写了一篇评论文章。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评论我作品的文章很多,但是我觉得有些文章,都是在雪峰论文的基础上写的,难得有个别篇章,个别论点,是跨越了他的论述。”
雪峰对丁玲,是既知其人,亦知其文,他们是真正的知己。1979年4月,丁玲刚刚从山西回到北京,就写了《悼雪峰》,讲到她与雪峰五十年的交往时说:“人之相知,贵在知心”,“雪峰是最了解我的朋友之一,是我文章最好的读者和老师,他是永远支持我创作的”。
纵读雪峰这封信,几乎没有一个表示感情的词语,但通篇却充满了深挚的感情,充满了一种兄长般的关怀、爱护与思念。他不表白,不渲染,不动声色,把感情深藏心底,“深广”而“明快”——这是最高尚的情操、最真诚的感情。我们从雪峰的信里,也深深“理解到什么叫真挚”。